家人们,上次咱聊碧桂园的时候,它还是市值 135 亿的 “过气网红”,现在 2025 年都快过完了,这盘棋不仅没下活,反而更让人看不懂了。咱先拿最新数据说话,别被 “债务重组突破” 的新闻绕晕。
先更新下事实:巅峰时 4000 多亿市值的碧桂园,到 2025 年 9 月,港股股价还在 0.5 港元上下晃悠,算下来市值蒸发照样超 96%。杨惠妍的财富缩水早不止 105 亿了 —— 要知道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就净亏 190.8 亿,相当于每天亏一个多亿,这钱比普通家庭攒一辈子的还多。更扎心的是规模变化:2020 年半年卖 3536 亿的 “宇宙第一房企”,2025 年前 9 个月权益销售额才 255.1 亿,直接跌到百强房企第 19 位,妥妥从 “巨头” 变 “小房企” 了。
但光看缩水没用,咱得用 2025 年的数据扒扒:这巨头到底卡在哪了?三个新坑比以前更致命。
第一个坑,债务 “减了但没完全减”。去年说它总负债 2.3 万亿,今年 6 月末降到 8854.1 亿,看着降了不少吧?可资产负债率还高达 90.6%,手里的现金才 240.6 亿,其中 177.8 亿还是受限制的,能动用的钱也就 60 多亿。更要命的是 2545.8 亿有息负债里,一半以上得一年内还,这钱从哪儿来?虽然说境外债务重组有进展,77% 的债权人签了支持协议,能减 110 亿美元债,但这只是 “画饼”—— 香港法院的清盘聆讯都延期到 2026 年 1 月了,能不能成还两说。
第二个坑,销售 “稳了但卖不动价”。杨惠妍 9 月开会说 “销售持续畅通”,确实,2025 年 3 月以来单月销售额稳定在 30 亿左右,8 月还环比涨了 6.9%。但这是靠啥换的?降价!今年前 8 个月销售均价从去年的 0.97 万 /㎡跌到 0.83 万 /㎡,等于每平米降了 1400 块,在三四线城市,这可是不少家庭大半年的收入。更关键的是,就算降价,手里还有 5310.65 亿的存货卖不掉,这些房子大多在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谁接盘?
第三个坑更现实:“没人没钱” 的死循环。2021 年还有 10 万员工的碧桂园,2025 年 6 月只剩不到 1.8 万人,职能部门几乎裁光,就剩建筑和代建的核心团队。这意味着啥?以前靠 “人海战术” 搞高周转,现在连管项目的人都不够了。杨惠妍想靠 “一体两翼” 翻身 —— 房地产 + 建筑科技 + 代建,可数据不会说谎:2025 年上半年科技建筑收入降了 40.5%,代建业务才排行业第 11,唯一增长的酒店业务才赚 10.76 亿,连利息零头都不够付。
这事儿对咱普通人的影响,2025 年更具体了。先说就业:从 10 万人裁到 1.8 万,意味着超 8 万人丢了工作,再加上上下游建材、装修行业,今年至少 30 万人受波及。再说买房的:虽然近三年交付了 180 万套,但 2025 年还有海量存货没交付,北方不少项目赶在冬歇前抢工期,质量能不能保证?更别提那些烂尾楼的业主 —— 现在碧桂园涉诉案件还堆着好几千起,3000 亿涉案金额里,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聊到这儿,我得说句 2025 年才看明白的实在话:碧桂园不是 “运气差”,是 “积重难返”。它犯的错比去年更清楚:
一是把 “债务延期” 当 “债务解决”。2025 年看似负债降了,但 90% 的资产负债率摆在这儿,现金连短期债务的零头都不够,这不是 “转危为安”,是 “苟延残喘”。杨惠妍说 “重视就不难”,可光靠开会喊口号,能变出真金白银吗?
二是错把 “降价走量” 当 “市场复苏”。2025 年楼市确实止跌了,但三四线刚需早被透支了,碧桂园的房子能卖出去,靠的是 “割肉”,不是市场回暖。克而瑞数据显示,8 月 30 城开盘去化率才 42%,弱三线楼盘不靠大折扣根本卖不动,这时候还想 “冲规模”,纯属没看清现实。
三是丢了 “立身之本” 还想 “弯道超车”。房地产的核心是 “交房 + 现金流”,可碧桂园现在既没足够现金,又缺人管项目,却跑去搞机器人、农业这些不赚钱的业务。2025 年上半年代建才签 412 万㎡,跟巅峰时的拿地规模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 “翻身牌” 根本打不动。
有人说 “2025 年政策救市了,碧桂园能活”,我可不这么看。今年政策确实在 “止跌回稳”,但救的是 “良性房企”,不是 “带病奔跑” 的。你看金科 1470 亿债务都靠破产信托重组了,2025 年全年超 300 家房企破产重组,说明行业在 “出清”—— 不是政策要杀谁,是市场容不下只靠借钱扩张的玩家了。
以前咱觉得 “大房企不倒”,2025 年才算彻底明白:房企再大,没现金流就是空架子;名声再响,交不了房就是耍流氓。杨惠妍的财富缩水只是表象,真正该警醒的是整个行业:房地产早就不是 “闭着眼赚钱” 的年代了,2025 年还在玩高杠杆、搞粗放扩张的,迟早得步碧桂园的后尘。
这事儿也给咱普通人提了个醒:2025 年买房别光看品牌,得看 “三个实在”—— 现金流够不够、项目有没有复工、周边人口增不增。碧桂园的故事还没结束,但 2025 年的数据已经说明:靠泡沫堆起来的巨头,破了之后,连重建的地基都难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