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社10月30日讯,10月30日晚间,万科A(000002.SZ)公布2025年三季报。按其披露的数据,该公司在经营上仍面临阶段性压力。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613.9亿元,同比下降26.61%,权益净亏损280.2亿元。
曾几何时,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毋庸置疑的“优等生”。它不仅是规模上的标杆,更是管理现代化、制度人性化的典范。然而,当地产行业的凛冬骤然降临,这个优等生却陷入了债务与纠纷的双重漩涡。近日,万科员工因“跟投”血本无归而联合维权的风波,如同一面残酷的照妖镜,照出了昔日标杆光环下,早已被遗忘的治理沉疴与人性算计。潮水退去,人们惊觉,这位优等生的“底裤”,早已千疮百孔。
时间拨回2014年。面对行业拐点与人才流失,万科率先在行业内推出项目跟投制度。其设计初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让经理级以上员工强制跟投、普通员工自愿参与,将员工利益与项目深度绑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一模式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无疑是一剂猛药。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狼性,项目开盘周期大幅缩短,公司销售额一路飙涨。很快,碧桂园等房企纷纷效仿,一场席卷全行业的“合伙造富”运动就此展开。那年头,一个区域总裁年终奖过亿、项目总开盘后分走千万奖金的传奇故事层出不穷。跟投,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杖,员工们怀着对公司的无限信任,将真金白银乃至银行贷款投入其中,共同吹大了这个绚烂的泡沫。
然而,任何脱离自愿、违背风险的激励,最终都会异化为压迫的工具。随着市场下行,跟投制度光鲜的外衣开始褪色,其内在的扭曲与霸道暴露无遗。
“自愿参与”在执行中彻底沦为“强制跟投”。不跟投,就意味着不担当、不进取,会在职场上被边缘化甚至调岗。这不再是激励,而是裹着合伙制糖衣的“投名状”。更有甚者,部分公司在员工资金不足时,竟“贴心”地推荐消费贷产品,鼓励员工加杠杆参与这场豪赌。
更深的陷阱藏在退出机制里。当市场转向,项目滞销,万科的跟投制度演化到后期,设置了“销售95%、结算95%、物业交付”等近乎苛刻的退出条件。在当下市场,这无异于将员工本金永久锁死在亏损项目里,形成了“人走钱留”的荒诞局面。当初为了共赢而设计的制度,此刻成了套牢员工、转嫁风险的冰冷枷锁。
万科今日的跟投困局,绝不能简单归咎于行业周期。它深刻揭示了这家“优等生”企业在公司治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价值观的迷失。
首先,制度设计缺乏对下行风险的敬畏。跟投方案在制定时,几乎完全建立在房价永涨的线性外推思维上,从未给市场长期低迷准备应急预案。这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与傲慢。
其次,执行过程充斥着“大公司病”的官僚与霸道。强制跟投、擅自变更投资范围、与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的融资安排……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员工的自主选择权与财产权,将“事业合伙人”变成了“风险接盘侠”。
最终,当“活下去”成为主题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契约脆如薄纸。曾经承诺的“利益共享”在亏损来临时化为泡影,而“风险共担”却由员工一方全额承担。这动摇了万科作为优秀企业最宝贵的基石——人的信任。
万科的跟投之殇,是其自身从神坛跌落的缩影,也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后遗症的集中爆发。它用残酷的事实告诉市场:任何缺乏底线思维、忽视个体尊严、在顺周期中盲目激进的制度,无论包装得多么精美,在潮水退去时,都会露出其不堪的真面目。
对于万科而言,解决债务危机只是眼前之急,如何修复崩塌的内部信任与企业价值观,才是能否真正“活下去”的终极考验。这不仅是万科的难题,也是所有曾经依赖类似模式狂奔的企业,必须直面的一场清算。优等生的底裤没了,补上的不应只是遮羞布,更应是回归管理初心、尊重市场规律、善待每一位员工的新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