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当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授予在发明锂电池过程中作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时,评审盛赞“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如今,锂电池就像现代社会的“能量心脏”,从手机到电动车,从医疗设备到太空站,都离不开它。但这个改变世界的大功臣,却有个“小毛病”——特别怕冷!
锂电池的“畏寒”之谜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就像一场离子赛跑。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跑到负极;放电时,它们又跑回来,释放电能。但在低温下,这场赛跑会遇到三大阻碍。
![]()
电解液变“果冻”
![]()
电解液是锂离子的“跑道”,常温下如水般轻盈流动,锂离子奔跑得毫无阻碍。一旦温度跌破0 摄氏度,电解液就仿佛溪流瞬间凝成冰浆——因为常用电池电解液中的碳酸乙烯酯的熔点仅36 摄氏度,低温下更易析晶,使电解液趋向半凝固,离子通道被堵,内阻随之飙升,锂离子便跑不动了。
![]()
负极“堵车”
![]()
好不容易跑到负极的锂离子,还要再跨一道“能量墙”。研究表明,低温下石墨负极的电荷转移电阻可骤升至常温数倍,过电位随之升高,迫使大量锂离子挤在负极表面,最终沉积为针状金属锂。这些微观“冰锥”不仅消耗活性锂离子,还可能刺穿电池内部,引发短路甚至热失控。
![]()
保护膜“冻裂”
![]()
最隐蔽的破坏来自电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时形成的一层钝化膜,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层本应保护电极的“防护衣”,在低温下会异常增厚,结构由致密变多孔,如同被冻裂的皮肤。研究表明,破裂的SEI膜会不断消耗电解液以修复自身,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活性锂离子持续损失。
这三重困境叠加,使得零下20摄氏度时锂电池容量仅剩常温的50%,充电速度更是慢如蜗牛。
科技防寒术:给电池“保暖”
为了让锂电池不再“怕冷”,科学家想出了各种保暖妙招。
“智能暖宝宝”——脉冲加热技术
![]()
脉冲加热技术加热速率快、温度均匀性好,利用电池内阻的焦耳热效应,快速加热电池。多家车企的实测表明,零下30 摄氏度环境下3分钟即可把电池从零下25 摄氏度加热至0 摄氏度,能耗不足5 %,为极寒场景下快速唤醒离子活性提供了可行方案。这种“自我供暖”既避免局部过热,又能快速唤醒离子活性。
“体温调节器”——智能温控系统
![]()
华为等公司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实时监测电池温度,自动调节电流分配或启动加热膜,将整包温差控制在数摄氏度以内,并支持根据用车日程提前预热,为低温续航提供保障。
“抗冻电解液”——新材料突破
![]()
华中科技大学谢佳团队用氟苯与乙酸甲酯构建新型溶剂体系,其设计的新型电解液可在零下70摄氏度保持液态,零下60摄氏度仍能放出室温容量的91%,显示出优异的极端低温性能。
未来电池,挑战极寒极限
现在的技术已经能让锂电池在零下30摄氏度正常工作,但科学家还在挑战更极端的环境,比如南极、火星。
从手机到火星车,从日常出行到极地探险,科学家正用智慧让电池越来越抗冻。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电动汽车在零下50摄氏度的北极飞驰,火星探测器用钠离子电池传回珍贵数据。锂电池从诺奖突破到寒冷续航的进化,仍在续写。
责任编辑 | 李银慧 赵青云
运营编辑 | 赵青云
质量审核 | 李雅欣 王维嘉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 杂志《黑科技给锂电池穿上“羽绒服” 》 , 撰文/陈哲 阮文清 马将(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 原 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搬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