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则寻人帖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照片里,三个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他们前一日在江苏徐州睢宁县官山镇附近失踪,家人焦急万分。然而,当网友还在转发祈祷时,一个残酷的真相已然发生:孩子们找到了,却再也回不来了。
![]()
“掉在河里全部都死了”
当天上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失踪孩子母亲彭女士时,电话那头是崩溃的哭声。她的三女儿和小儿子,以及邻居家的女儿,于前一天下午两点多外出玩耍,直到傍晚家人才发现异常。历经一夜搜寻,次日清晨9点多,三个孩子被发现在河中溺亡。
“老三是姐姐,12月才满11岁,读四年级;老四弟弟才7岁,刚上一年级……”彭女士的哽咽中透着一个母亲的无助。原本热闹的四口之家,瞬间被撕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细节刺痛人心:他们为何去了河边?
据彭女士描述,溺亡的三个孩子中,两人是亲姐弟,另一人是邻居女孩。孩子们平时乖巧,家人至今想不通他们为何会结伴去河边。或许是一次好奇的探险,或许是一次不经意的玩闹,但危险的水域没有给他们后悔的机会。
“现在就等着警察排查原因。”彭女士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家庭在类似悲剧后的无力感——事已至此,追问原因更像是一种自我折磨,却又不得不求个答案。
安全警钟再次敲响!农村溺水悲剧何时休?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每年夏秋季节,儿童溺水事故频发,尤其是农村地区,河道、池塘等水域缺乏有效防护和监管,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薄弱,往往成为悲剧的高发群体。而此次事件中,“下午2点外出,傍晚6点才被发现失踪”的时间差,更暴露出留守儿童或无人看管状态下的安全隐患。
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岸边”?
- 家庭监管不能松懈:无论多忙,对低龄孩子的行踪要有基本掌握,明确禁止独自前往危险水域;
- 安全教育要常态化:通过故事、案例让孩子直观理解水火无情,而非简单禁止;
- 社区与学校需联动:对周边水域设置警示牌、围栏,定期开展防溺水演练;
- 社会关注不能流于形式:此类事件不应止于“已核实”“待通报”,更需要推动长效防护机制的落地。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悲剧的价值在于警醒活着的人。
这个秋天,三个孩子的笑容定格在冰冷的河水中,而无数家庭的心被狠狠揪紧。愿他们安息,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平安长大。
转发提醒身边人:别让溺水之痛,成为每个夏天的固定新闻!
(本文基于红星新闻采访整理,事件细节以官方通报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