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津津有味地刷了两个小时非遗手艺人的视频,在博物馆里“穿越时光”与古人对话,用VR足不出户游览人文景区……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其实早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1月5日,作为第三届汉文化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大汉天声: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举行,多领域专家会聚,围绕汉文化研究、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领域展开深度讨论。从技术落地到体系搭建,从问题破解到价值挖掘,为汉文化当代活化提供了清晰路径。
![]()
徐州深厚汉文化如何唤醒?数字技术来帮忙
“徐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承载两汉文化的厚重土地,它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密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表示,从雄浑的汉兵马俑到精美的汉画像石,从巍峨的汉墓到动人的历史典故……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人们去回味、探索。
![]()
论坛上,国家级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龙迪勇的演讲主题《从戏剧表演到图像再现——汉画像的跨媒介叙事论析》,就与汉画像石密切相关。“著名的汉画像《二桃杀三士》,有研究表明壁画上画的其实是汉代百戏。”龙迪勇表示,很多汉画像再现的正是汉代百戏的场景。由此,汉代戏剧和汉代画像石之间产生了一种跨媒介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为汉画像石再现汉戏提供了内在的、结构上的证据,也为汉文化多形式传播提供了历史依据与逻辑支撑。
![]()
在当前这个数智时代,如何让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龚良在《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数智化产品及传播》中,特别强调了数字技术的运用。
![]()
龚良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诸多展览为例,强调数字技术运用在博物馆可以更好地阐释演绎展览中的相互关系,讲好文物与文物、文物与地域、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讲好地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我们发现,在文物和非遗的基础上,(用)数字技术去补充,能够最好地达到故事性和体验感。”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专家给出破局之道
数智时代为汉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挑战。现场,专家们从体系构建与问题破解层面,探讨了新的解决方案。
![]()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左健伟在《数智时代徐州汉文化传播破局之路》的演讲中,指出汉文化在当前的“数智化”过程中面临四大挑战:历史被过度娱乐化、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AI存在“幻觉”扭曲史实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风险。
对此,他提出系统性破局思路:一是建设徐州汉文化数字云平台,建设徐州汉文化专项数据库。二是开发“徐州汉文化专用语料库”,为AI大模型提供精准、多模态的训练数据。三是持续输出高质量汉文化产品。四是构建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生态,成立“徐州汉文化智库”、发起设立“全国汉文化传承与创新联盟”、加快汉文化的国际传播、虚实互促相互引流。
![]()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鲁安东,则在《构建汉文化古城数字图谱的初步构想》中介绍了为徐州量身打造的“徐州古城数字图谱建设项目”。他表示,该项目的基础工作是将徐州古城做数字迁徙,用这样的方式建构徐州的古城文脉。在此基础上,构建“徐州的时光机”,讨论徐州的汉文化、城市记忆,在数字空间里面,重构当代的徐州汉文化。此外,运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把巨大的文化资源连接到徐州当前以汉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中,让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日常空间里,“让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在家门口、在每个转角,都能够接触到、感受到徐州这座城市的汉文化内涵,这才叫作‘留得住乡愁’。”
数智“串珠”:让汉文化融入徐州、走出徐州
文化数智传播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双重价值。
![]()
河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张云鹏在《数智赋能 活化文脉——徐州汉文化的数字传播与城市塑造》中强调,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对徐州而言,汉文化是城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数智化传播可将汉墓、汉画像石等丰厚资源转化为“可感知、能互动”的数字产品。张云鹏还特别提出,汉文化的城市塑造要从平台搭建到生态共建,从文旅场景到城市肌理,“我们不只是要打造一个旅游场景,实际上是要让汉文化融入城市景观。”
![]()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高宪春以《两汉文化数智传播在地化探索》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可以运用VR、AR、AI等技术,将汉墓、汉俑等静默遗址转化为可进入、可交互的历史现场。例如,VR还原汉代葬礼,AR动态解读车马图,使抽象礼制与社会结构变得可感可知。
同时,高宪春提出应该通过跨城数智协同共建开放标准,推动汉文化数字资源互通与平台级运营,使“何以为汉”成为全球汉文化数字公共空间中的共享知识,以“和合共生”促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数智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把徐州散落的汉文化珍珠串成项链,形成“全域感知+深度参与”的新范式。让汉文化不再是沉默的展品,而是驱动徐州数智汉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地化数智传播持续赋能区域经济与文化自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宋经纬 刘静妍/文 顾炜/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