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中国东航三大航空公司均实现盈利,这是自疫情以来首次实现全年前三季度整体盈利。
南航:前三季度净利润23.07亿元,同比增长17.40%,第三季度单季盈利38.40亿元,同比增长20.26%。其货运业务(南航物流)贡献显著。
国航:前三季度净利润18.7亿元,第三季度单季盈利36.76亿元,国际航线恢复推动业绩增长。
东航:前三季度净利润21.03亿元,第三季度单季盈利35.34亿元,国际业务占比居行业首位,国际航线“座公里收入”反超国内航线。
三大航的盈利标志着中国民航业从“复苏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航空运输产业链全面恢复带动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增长。
前三季度,民营航司收获了更好的业绩。海航控股净利润28.45亿,春秋航空净利润23.36亿,吉祥航空净利润10.89亿,华夏航空净利润6.2亿。
值得一提的是,海航控股超过了春秋航空,成为前三季度的“盈利王”,而在过去两年,春秋航空一直是国内最赚钱的航司,今年上半年,春秋航空依然以11.69亿的净利润,位列上市航司业绩第一位。
看完这则大快人心的消息,想必很多民航人很开心。
很多民航人也迫切的想知道:之前因为疫情原因而减薪或扣绩效的决策,现在公司盈利了,会把之前的扣掉的补回来吗?
还记得在当年,个别航司领导一马当先,航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者通常带头大幅降薪,幅度可能达到30%-50%。
领导都带头了,那员工们降点也理所应该。
当然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以下消息是基于2020-2022年期间的公开报道、公司内部通知及行业消息。
![]()
国航、深圳航空等在内的国航系公司,被广泛报道在疫情期间对员工薪酬进行了调整,包括管理层降薪和员工绩效扣减。
东航同样采取了管理层降薪和员工绩效调整措施。其旗下的上海航空等也跟随总部政策。
南航也是受冲击较大的公司之一,有公开信息和员工反馈表明其采取了类似的成本控制措施。
海航在疫情前就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其薪酬调整的幅度和范围可能更为显著。
![]()
其他中小型航空公司:
例如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厦门航空、四川航空等,也均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对薪酬和绩效进行了调整。厦门航空曾因“取消年终奖”等话题引发过网络讨论。
其实这种行为是合法的。
根据中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因经营困难需要调整薪酬,需与员工或工会协商一致。
疫情期间,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也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协商调整薪酬。因此,这些措施通常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或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以来,随着航空旅行需求的强劲复苏,绝大多数航空公司的经营状况已大幅改善,员工的薪酬水平也在逐步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