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中国嘉德秋拍的 “大观 —— 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上,一幅明代绢本草书手卷以 1150 万元成交价落槌,引得全场瞩目。这幅作品便是祝允明的《草书昼锦堂记卷》,“吴中四才子” 笔下的 “皇皇剧迹”。
![]()
祝允明《草书昼锦堂记卷》 绢本草书 34.5×615 cm 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来自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开卷有益—中国古代书法手卷掇英(lot 664-lot 672)
估价:RMB 10,000,000-15,000,000
成交价:RMB 11,500,000
![]()
祝允明就是我们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对于祝枝山的了解,我们更多的是因喜剧影片中的那个搞笑形象的记忆,但现实中的祝枝山他也是书画具全的才子。
他生在吴门书香家,右手六指的独特,似是上天为他攥紧了笔墨的缘分。外祖徐有贞的笔底,是他书法的第一缕晨光,教他识得 “骨” 的模样;岳父李应桢的墨痕里,藏着 “法” 的密码,让他悟透笔画间的规矩。![]()
而后,他便如一位踏遍千山的寻道者,叩访古今书家的殿堂:钟繇的字古拙如老藤缠石,他取其浑朴;王羲之的笔飘逸似流云渡水,他撷其灵秀;颜真卿的墨厚重若深潭映岳,他纳其沉雄。
张旭、怀素的狂草如惊雷裂帛,他融其奔涌;连苏轼的意趣、米芾的洒脱,都成了他笔底的养分。世人称他 “大摹王”,却不知他从不是机械复刻 —— 他是将百家笔墨 “陶冶涵化”,最终炼就 “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的自家气象,尤其狂草一事,堪称 “朱明一代巨擘”。
![]()
此草书作《草书昼锦堂记卷》,正是他六十岁艺术成熟期的心血之作。书写的载体绢本本就是吴中的上品,细密得能接住墨色的每一丝晕染,光洁得似能映出落笔时的月光。
明代织工将经纬织成诗笺,为祝允明的笔锋埋下了温柔的伏笔。全卷 90 行、503 字,从篇名到题款,首尾完好无损,墨气湛然如新,仿佛昨日才刚收笔。而这幅作品的诞生,更藏着一段文人雅趣:彼时祝允明客居留都南京,在友人顾璘的 “微醉亭” 中挥毫。
顾璘是吴门才子,官至刑部尚书,与他相交甚笃,二人对坐明窗净几,案上是研好的松烟墨,手边是浅酌的佳酿。酒意三分入喉,七分化入笔端。
![]()
细赏这幅草书,方知饶宗颐先生题 “神品” 二字,绝非虚誉。笔法上,中锋是它的骨 —— 写 “社稷” 二字时,笔锋如剑走偏锋却不脱正轨,墨色浓处似山岩凝黛,淡处若薄雾笼江,气力藏在笔画里,像蓄势的江河,表面平静,内里却奔涌着千钧之力。
行与行之间的留白,恰如亭前的疏竹,让整幅卷册有了呼吸的空间。这种 “跌宕起伏,疏密相生” 的排布,让 503 个字仿佛成了一支交响诗,有激昂的高潮,也有舒缓的间奏。
![]()
更难得的是,这幅狂草里藏着书卷气。与祝允明晚年 “偏侧跳荡、散花满地” 的狂放不同,此卷多了几分温润与从容 —— 那是六十岁文人的沉淀,是 “无法有法” 的通透。
笔锋的奔涌,藏着对理想的热忱;墨色的温润,透着对品格的坚守。它不像烈酒灼喉,更似陈茶回甘,越品越能读出文人的雅致:既有草书的张力,又不失书卷的沉静。
![]()
![]()
![]()
![]()
![]()
![]()
![]()
![]()
![]()
![]()
![]()
![]()
![]()
![]()
![]()
![]()
它书写的《昼锦堂记》,是欧阳脩为韩琦所作的千古名篇 —— 文中开篇便破 “富贵归乡” 的俗见,说 “高牙大纛不足为荣,桓圭衮裳不足为贵”,只看重 “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的精神传承。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