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冬龄的人都清楚,他在年轻时可是正儿八经的书法高手,凭借一手精湛绝伦的书法技艺,一举斩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一等奖,那实力绝对不容小觑。想当年,他早期创作的小楷作品相当精妙,在书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传统韵味浓郁,功底更是深厚扎实。
![]()
就拿用笔来说,王冬龄的小楷那可真是讲究到了极点。点画的安排、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字内的笔画彼此呼应、协调统一,字形大多呈现方扁模样,看上去稳稳当当。再瞧他对墨法的运用,那也是自有一套心得。用浓墨的时候,笔画刚健有力,笔力尽显;用淡墨之际,轻盈灵动之感扑面而来,别有一番韵味。这墨色的变化,可是他长期浸淫书法、摸透书写工具特性之后精心琢磨出来的,正因墨法各异,使得每个字在观感上都有了丰富的层次。
从作品的整体布局来看,同样能看出他的深厚功夫。虽说写的是小楷,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把控得极为精准,既不显得局促拥挤,字与字之间连贯有序又保有一定间距,让人能清楚地看清每一个字;行与行之间微微错落有致,丝毫不显呆板。这既体现出他对单个字书写的超强掌控力,又展现出他驾驭作品整体架构的卓越能力,不管是从局部细究,还是从整体纵观,都大有看头。
![]()
回顾书法的历史长河,在早期能达到王冬龄这般小楷水准的书法家可不多见。他那时的小楷,一方面汲取古人的长处精华,另一方面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悟。就连落款钤印这些细节之处也处理得极为用心,落款的字体、大小跟正文搭配得相得益彰,笔势连贯顺畅又富有变化,钤印的位置、颜色搭配合理妥帖,既能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又不会抢了正文的风头。
王冬龄每次举办书法展览,往往有三个显著特点:作品的尺度极大、展览场面恢宏壮观、出席的嘉宾众多,常常令人惊叹不已。他还有个 “丑书大师” 的名号,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位备受争议的书法大家。一提及他,知名度那是相当高,他搞出来的 “竹林” 书法、狂草书法,一次次地打破了人们对书法固有的认知,猛烈冲击着传统观念。不过,要是静下心来瞧瞧他早期的作品,就会发现跟现在的风格截然不同。
![]()
谁又能料到,成名之后的他居然走上了 “丑书” 这条路线,或许是大众的审美观念与他个人的创作探索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吧。但无论如何,他早期小楷所承载的深厚功底与独特魅力可不能被遗忘,这些作品就如同书法道路上的明灯指引,让后来的书法人重视传统小楷,激励新一代的书法爱好者扎根传统、勇于创新发展,推动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借着王冬龄书法风格转变这一契机,深入思考书法艺术未来的走向。下面,咱们就一同来欣赏一下他的早期小楷作品。
![]()
细细端详王冬龄早期小楷作品里的单个字,笔画粗细的变化自然流畅,毫无凝滞之感,起笔收笔之处,或轻盈灵动宛如飞燕掠水,或沉稳厚重恰似泰山压顶,笔锋游走其间的精妙展露无遗。每一道笔画仿佛都被注入了生命活力,在纸张上欢快地跳跃、肆意地延展,构筑成一个个韵味无穷的字符。这般对笔画的极致把控能力,绝非是短时间内能够练就的,那是长时间临帖、反复揣摩古人笔法,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深厚功力。
![]()
再把视野拓展到整幅作品营造出的意境氛围,仿佛一下子就能带人穿越回古代的书斋之中。在那静谧清幽的空间里,文人墨客们挥毫泼墨,而王冬龄的小楷作品恰似其中熠熠生辉的精品佳作,散发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观赏者沉浸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书写时心境的平和安宁,以及对书法纯粹炽热的热爱。这般意境,不单源自字体、墨法与布局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更源于他早期扎根传统、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的态度。
对比他后期饱受争议的 “丑书”,虽说争议不断,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大胆求变的勇敢尝试。只是这一转变的跨度实在太大,与大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背道而驰。然而,艺术的发展本就离不开创新与突破,王冬龄后期的作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书法的边界与无限可能性,引发了诸多关于书法审美、传承与创新的热烈讨论,这对书法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
他早期的小楷作品,在其书法生涯中地位极高,为后来的书法创作者树立了榜样。新一代书法创作者应该从这些作品中学习,一方面学习他早期扎实的传统功底,另一方面理解他后期探索创新的勇气。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继续书写中华书法文化的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