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藏着一个奇特的邻居,不丹。
它的首都廷布距离中国西藏边境直线距离仅45公里,开车一小时就能抵达国界,比很多城市的城郊通勤还要便捷。
不过,这个近在咫尺的国度,却是亚洲唯一至今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两国1200平方公里的边界争议也延续了数十年。
山水相连的地理格局、绵延千年的历史羁绊,为何会形成“近在眼前,远在外交”的尴尬现状呢?
![]()
不丹
从中国领土到藩属国,不丹与中国的千年羁绊
要理解中不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得回到历史的长河中。
很多人不知道,不丹与中国的关联,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已开启,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西藏后,将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而当时的不丹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包括不丹在内的藏区事务,这是中央政府对不丹行使主权的最早记载。
![]()
元朝时期版图
这种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清朝前期,17世纪,不丹虽然从西藏地方政权中分裂出去,但并未脱离中国的势力范围,而是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根据史料记载,不丹国王需要定期向清朝中央政府朝贡,清朝也会对不丹国王进行册封,双方保持着明确的宗藩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深入到文化、宗教领域。
不丹的官方语言宗卡语,与藏语有着同源关系,全国盛行的藏传佛教噶举派,正是从西藏传入,至今不丹的寺庙建筑、宗教仪式,都与西藏一脉相承。
![]()
不丹城市街头
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羁绊的,莫过于不丹的国旗与国徽,不丹国旗上的龙图案,源自藏传佛教中的“三爪龙”,象征着权力与祥瑞,这与中国古代的龙文化同出一源。
国徽中心的法轮,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象征,与西藏寺庙中的法轮造型如出一辙,这些文化符号,无声地诉说着不丹与中国深厚的历史渊源。
遗憾的是,随着清朝国力衰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不丹逐渐被英国殖民势力渗透,这段千年羁绊也随之被外力切断,为后来的外交空白埋下了历史伏笔。
![]()
不丹 国旗
印度的“永久枷锁”,不丹外交身不由己
如果说历史是中不关系的底色,那么印度的控制则是阻碍两国建交的核心症结。
1910年,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势力达到顶峰,弱小的不丹无力抵抗,被迫与英国签订《普那卡条约》。
这份条约最致命的条款,是将不丹的外交主权拱手相让,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英国指导”,从此不丹失去了自主与他国建交的权利。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央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西南边境的这个小国,只能眼睁睁看着不丹落入英国的控制。
![]()
辛亥革命
英国撤离南亚后,不丹并未迎来外交自由,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控制,1947年印度独立后,迅速接管了英国在不丹的特权。
1949年8月,印度与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英国的殖民遗产。
条约明确规定“不丹的外交政策应接受印度的指导”,甚至连不丹军队的武器采购、军事训练,都必须得到印度的同意。
甚至这份条约连有效期都没有,标注为“永久有效”,相当于给不丹的外交套上了一副“永久枷锁”。
![]()
印度和不丹
此外,印度对不丹的控制,绝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渗透到经济、军事、民生的方方面面。
经济上,不丹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电力出口,而国内60%以上的水电站都是印度投资建设的,这些电力又绝大部分卖回印度,仅这一项就占不丹GDP的30%以上。
不丹市场上的粮食、家电、日用品,90%以上来自印度进口,印度甚至控制着不丹的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
![]()
印度和不丹边境
军事上,不丹皇家陆军仅有6000余人,所有军官都必须在印度军事学院接受训练,士兵使用的步枪、火炮等装备,全部由印度无偿提供,印度军官更是长期常驻不丹军营,掌握着实际指挥权。
而最能体现印度控制力的,是2007年的条约修改事件,当时不丹国内要求外交自主的呼声高涨,印度迫于压力同意修改1949年的条约,将“接受印度指导”改为“加强外交合作”。
但实际操作中,印度的控制丝毫未减,2020年,不丹计划与欧盟建立外交关系,印度以“可能影响地区安全”为由横加干涉,最终不丹只能放弃在欧盟设立使馆的计划。
在中不建交问题上,印度更是明确表态“反对不丹与中国过快建交”,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控制,让不丹即便有建交意愿,也始终不敢迈出最后一步。
![]()
不丹国王和王后与莫迪会晤
边界谈拢之日,便是建交临门一脚?
展望中不关系的未来,边界问题的解决无疑是建交的关键前提。
目前,中不两国仍有约500平方公里的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帕桑兰、贾卡隆地区和西部的杜克拉姆平原。
这些争议地区地形复杂,涉及历史领土主张、牧民传统放牧权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小,但从近年来的谈判进展来看,双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不过,印度的态度依然是中不建交的最大变数,印度一直将不丹视为“中印缓冲区”,担心中不建交后中国的影响力渗透到南亚,压缩其战略空间。
![]()
我国与不丹的边境争议
2025年不丹外长访华后,印度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称“密切关注中不关系发展,希望不丹的外交决策符合地区安全利益”,这番话看似温和,实则是在向不丹施压。
但随着不丹国内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印度的控制力也正在逐渐减弱,2024年,不丹不顾印度反对,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从长远来看,中不建交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中国建交能为不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优势,正是不丹发展所急需的。
而不丹要实现真正的外交自主,也就必须摆脱印度的单一控制,与中国建交无疑是其拓展外交空间的重要一步。
![]()
中国 不丹
结语
不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当代国际关系中“主权平等”“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
随着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丹外交自主权的不断提升,中不建交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尊重历史、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才是国与国之间最持久的相处之道,45公里的距离,从来不是隔阂的理由,而应是合作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