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中美会晤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两国的关系终于有了缓和的地步。
美国不在关税问题上咄咄逼人,中国也重启了采购大豆的订单,双方贸易似乎真的出现了好转。
但在阿权看来,本次贸易的再次休战,完全说明中美已经进入了新的竞赛阶段。
当所有的表象都被去除之后,留下的才是这次中美谈判的真相。
那中美在这次会谈之后,究竟确定了怎样的贸易关系?未来中美是否还会再次陷入焦急的贸易战中?
![]()
近期中美领导人会晤的诸多细节,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信号。
会晤前,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态曾引发广泛猜测。
他在空军一号上那句“TAIWAN is TAIWAN”(台湾就是台湾)被多方解读,此前与高市早苗会面时又大谈美日同盟、日本军购等议题,看似将台海问题置于重要位置。
但有趣的是,这位习惯制造话题的政治人物,转头又在社交平台流露对中美会面的期待,甚至抛出“恢复美国官方用语为英语”的争议性表态,多少分散了外界对核心议题的关注。
![]()
更出人意料的是会谈时长,原本外界预估双方会进行三四个小时的深度磋商,最终却以1小时40分钟结束,这种“速战速决”的节奏本身就传递出特殊信息。
而最受关注的台海问题,全程未被提及,这种“刻意的沉默”反而比高调讨论更耐人寻味。
在我看来,这种安排绝非偶然,而是双方基于现实利益的默契。
在更迫切的经贸、供应链议题面前,暂时搁置争议成为务实选择,毕竟对两国而言,眼下的“经济账”比“政治秀”更需优先清算。
![]()
此次会谈最实质的成果集中在经贸领域,而这些共识早在会前已现端倪,会晤更像是完成“最终确认”的仪式。
最受美国农业界关注的大豆贸易率先传来消息:中粮集团已敲定18万吨美国大豆的采购订单,将于明年1月起运,后续还可能扩大玉米、小麦、牛肉等农产品的采购规模。
对特朗普而言,这无疑是给支持他的中西部农民吃下的定心丸。
要知道美国大豆库存已积压至4000万吨,中国市场的重启堪称“及时雨”。
但这种“让步”并非单方面的。美国也拿出了诚意:取消针对芬太尼的10%惩罚性关税,暂停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的301调查一年,最值得关注的是暂停实施“50%穿透性规则”一年。
![]()
这项规则曾让美国企业怨声载道,甲骨文、亚马逊等巨头组成的游说团体多次抗议,称其导致数十亿美元出口受阻,还倒逼中国企业剔除供应链中的美国节点。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让步既是对中国的回应,也是对本土企业诉求的妥协。
除却这些双方还在多边框架下达成共识:同意通过WTO解决贸易争议,借助APEC推动亚太合作,尤其通过伦敦框架协调锂、钴等关键矿产的供应链标准。
这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链的现实诉求,谁也无法承受关键原材料断供的风险,而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90%的全球份额,让美国不得不正视合作的必要性。
即便美国急于与日、澳等国构建替代供应链,但短期内产能的空白,仍让其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撑。
![]()
这场“暂时性降温”的背后,是中美双方实力博弈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战略筹码相当清晰:稀土管制的威力已显现,10月实施的17种稀土逐案审批制度,直接卡住了美国国防与高科技产业的脖子,连F-35战斗机的生产都受其影响。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领先,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贸易突围。
2025年前四个月,沿线国家贸易占比已超中国外贸总值的51%,这种多元布局削弱了美国制裁的杀伤力。
![]()
美国的施压手段虽狠,却逐渐显现反噬效应。其对华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最终转嫁为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
中国出口的多为日常必需品,涨价直接推高了中下阶层的“痛苦指数”。
而针对23家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封锁,非但没有达到“扼杀”目的,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创新斗志。
昇腾芯片替代英伟达、中芯国际突破14nm工艺,这些突破印证了“压力即动力”的逻辑,连美国白宫官员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已不再急需受限芯片”。
![]()
此次会谈的“降温”本质是“实力制衡”的产物,美国发现无法靠封锁压垮中国,中国也愿意为发展空间做出适度妥协。
台湾问题的“缺席”,恰恰说明在真正的利益博弈中,那些喧嚣的政治议题终将让位于现实考量。
而这些共识的暂时性也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仍会在“摩擦—妥协—再摩擦”中前行,唯一不变的,是实力决定话语权的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