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口授;赵晓庆执笔
![]()
解放战争时期的王霄汉
王霄汉命令特务 连机枪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对准伪中队长的方向打了几个 长点射。机枪型号不同,子弹 出口声音也不相同。这边机枪 一响,那边伪中队长就明白 了,沾利滨八路军有歪把子机 枪 , 不好惹 。
孙家桥伏击战毙伤俘伪军 20多人,缴获捷克式机枪1 挺,小迫击炮2门,步枪10多 支,大部分为捷克式。
自进入 沾利滨以来,部队终于有了第一挺机枪。小迫击炮是仿制品,不好用,炮弹也不多。被俘的 伪军士兵都是冀东人,俘虏和车马当天晚上就押送到封锁线以 北根据地。
连队伤亡很小,出击时仅牺牲了一名班长。刘竹溪 仍然感到遗憾:班长是连队骨干,这是一个小战斗,牺牲了太 可惜。刘佩忱伪军遭此次打击后,龟缩在据点,再也不敢轻举 妄动 。
此后不久,副大队长王凤阶、协理员赵修德带小部队,突 袭滨县城南杨家镇伪据点,捣毁一个伪警察局,歼敌一部 撤 出 。
夏收季节,刘竹溪分工负责滨县城关街和滨北区的夏粮征 收。滨县城关街的伪组织没有多余的粮食,希望以“准备票子”代缴。当时政策比较“左”,滨县抗日政府不同意以现金 代缴,要求他们必须缴纳现粮。刘竹溪约滨县一区区长韩佛吾、商会会长刘伦元,到赵家集乡公所谈判。韩刘不敢露面, 派代表谈判。
赵家集距滨县城仅7华里,伪乡长未完全改造争取。刘竹 溪认为这个谈判地点不合适,必要时改变地点。他和刘振声带 独立营通信员、侦察员及滨北区中队几个战士,从赵单二庄出 发,经北张集到赵家集。
进了赵家集乡公所,刘竹溪就有一种 预感:这里不安全。他和乡长打了一个招呼,便转身带队出 村。
他同刘振声商定:谈判地点明的在赵家集,暗的在赵家集东面的靳家。
为隐蔽行踪,他们没有直接去靳家,而是向南走,到申家再拐弯绕到靳家。刘振声派区中队战士在半路截住 韩刘代表,告诉他们谈判地点已改在靳家。
靳家的村长是农救会员,十分可靠,他把谈判地点安排在 在靳家东北角的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大院子,刘竹溪与韩刘代 表在院中的北屋会谈。夏粮征收的办法很快就谈妥,韩刘愿意 以现金购买粮食缴纳公粮。
韩刘代表正在准备离开,刘竹溪站在北屋窗户前,这时他看见由滨县城出动的日军正从院子矮墙 外通过。二十几个鬼子肩枪跑步前进,步伐整齐,皮鞋跺地 “夸夸”响,出靳家直奔赵家集。
日军一离开靳家,他们马上转移, 一脚就撤到十里外东北方向的瓦屋邢家。刘竹溪通过内 线查明,赵家集乡公所一个乡丁是日本特务安插的暗探。滨北 区中队马上采取行动,处决了这个汉奸。
这个时期,杨家集伪军因内部矛盾跑出来一个班,向沾利 滨大队三中队投诚。刘竹溪接到报告后,打算以伪军这个班为 基础,抽调一部分老战士组建滨南区中队。正当他准备去三中 队对投诚伪军进行审查教育,这个班伪军突然变卦,投靠到其 他伪军据点。
1944年,山东敌我力量的消长出现了显著变化。
“1944年 2月,日军将山东战场之第三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调 往华南,山东只留第五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新编独 立步兵第一旅团共2.5万人。
山东日军为适应这一战略转变, 大量扩充伪军,收缩战线,由分散配置转而采取‘重点主义' 政策,重兵守备主要城镇、交通干线及工矿资源区,以巩固其 战略支撑点,加强对资源基地的控制。
山东军区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发起攻势作战,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打通各战略区的联系,夺取有利的反攻阵地”。
1944年7月,渤海军区发动夏季攻势,第一阶段作战目 的是打通小清河南益寿临广四边地区,第二阶段作战目的是夺 取利津县城。
8月11日至15日,渤海军区遂行第二阶段作战。军区主力直属团、特务营在四分区基干部队、县区武装配合下,首先扫清利津城外围据点,先后攻占盐窝、陈家庄、店 子、侯王庄、东堤、徐家、单家寺、打连张等日伪军据点。
沾利滨大队负责解决侯王庄、打连张和单家寺伪军据点。
刘竹溪原准备智取侯王庄据点,部队化装成伪军,混进去缴他 们的枪,不行再强攻。下午,部队到达侯王庄,伪军已经撤 走。
打连张和单家寺据点由伪军一个中队驻守,中队部驻打连 张,单家寺驻一个小队。中队长是内线,已接受清河军区加 委。刘竹溪征求中队长的意见,是现在起义,还是以后起义。
中队长表示:马上起义来不及,要安排家属和其他一些事情。 刘竹溪将中队长的要求报分区,分区首长同意。刘竹溪命部队 佯攻,伪中队伪装败退撤走。
利津县城为日军在鲁北地区的重要据点,由伪华北绥靖军 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和一支日军小分队、 一个伪警备队驻守。伪华北绥靖军(原称治安军,俗称皇协军)是伪正规军, 装备整齐,训练较好,战斗力比较强,有“中国皇军”之称。
8月16日夜,军区直属团、特务营和四分区主力部队开 始攻击利津城,攻击重点在利津城东门,由直属团一营担任主 攻。
突击队一连攻击不得力,营长李丕功命赵衍庆二连再次攻 击,遂突破东门。
战至17日夜,军区部队和四分区主力部队 攻占利津全城,全歼城中日伪军,俘伪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 利津城是山东抗战时期继沂水县之后为八路军解放的第二座 县 城 。
军区主力在扫清利津城外围据点时,滨县城周围据点的日 伪军已经出动,向滨县城集结。
17日中午,集结于滨县城的日伪军出动,由利(津)滨(县)公路增援利津日伪军。这 股敌人有600多人,其中日军有100多人,伪警备队有几个中队。沾利滨大队奉命沿利滨公路打援,阻击滨县来敌。分区给 刘竹溪的命令:运动阻击,随时机动。
四分区负责阻击滨县增援之敌是军区对利津战斗的部署之 一。
分区司令王兆相在指挥上不够细致,在兵力使用上未做及 早准备,沾利滨大队接到打援命令很仓促。
此时,二中队正配 合四分区主力一个连攻打伪据点东堤,三中队在邢家桥待命, 刘竹溪仅掌握一中队在单家寺附近。
这个季节青纱帐已经起 来,地里的高粱长到一人多高,视界受到影响,援敌的具体行 动不易及时观察到。
刘竹溪接到分区的打援命令后,认为必须 多布置几处阻击线或观察点,以防止走漏敌人。他马上写了一 个命令,派通信员送达三中队,命令三中队赶到利滨公路南侧 段李阻击敌人,并派出营部侦察员至利滨公路北侧秦台监视敌 人,他带一中队赶到罗家堡在利滨公路设置阻击线。
当日下午,天气突变,大雨滂沱,能见度极低。
三中队向 段李派出一个排,这个排没起到作用,最后还是侦察员先发现 敌人。侦察员在黄昏前赶回营部报告敌情时,敌人已经抵近罗 家堡。
刘竹溪一发现敌人即派出两批侦察员到利津城报告敌 情。侦察员不能完全走公路,自行车不能骑,便向老百姓借毛 驴。
刘竹溪在战后问三中队干部:“你们怎么回事,没有阻击 敌人?”
中队干部说:“我们离得很远,接到命令时在邢家桥 以南。”
沾利滨大队在罗家堡迟滞敌人时间最长,黄昏前开始阻 击,打了两三个小时。刘竹溪根据罗家堡村东地形,将一中队 部署在公路北侧阻击敌人。日军从公路两侧钳击一中队,路南 日军迂回到一中队背后。刘竹溪发现敌人企图,带二、三排从 路北绕到路南,从后面攻击日军。 一排两个班在路北阻击敌 人,打得很坚决。
晚八九时,二、三排向西撤出,徒涉罗家堡村中的一条小 河,由罗家堡西面撤到路北。
路南日军一部迂回到一排背后, 一排正准备过河,被日军截击,伤亡十几人。罗家堡的这条小 河南面浅,北面深,不易徒涉,这也是一排遭到损失的一个原 因。
一班副班长小高(1945年底任一连副指导员,后随老七 师去东北)负伤被俘,后在利津城西归队。日军此后一些作 战情况,刘竹溪就是通过小高了解的。
刘竹溪也差一点儿被路南日军截住,当时他刚刚撤到河对 岸。刘竹溪鉴于兵力不足,正面阻击不利,决定以侧击拖住敌 人。
他带一中队主力回到公路北侧后,赶到敌人前面,在高粱 地中利用青纱帐掩护,不断地侧击敌人。到了侯王庄,敌人超 到前面,一中队在背后用机枪打。这时三中队也由段李家赶到侯王庄,在路南协同一中队对敌人展开最后一次阻击。
在沾利滨大队反复纠缠下,50里的路程,敌人整整走了 半天一夜,18日拂晓前到达利津城西门。直属团攻克利津后 撤出县城,仅留一个班在西门放班哨。
日军对利津城失守浑然 不觉,站在西门下向城上喊叫:“毛希毛希!毛希毛希(喂 喂)!”
直属团战士在城上骂道:“毛希你妈个屁!”一顿手榴 弹和排子枪打得日军晕头转向。鬼子们意识到利津城已经失 守,却不知道八路主力已经转移,急忙退入西关民房,在墙上 挖射击孔,转入防御。
攻克利津城后,直属团伤亡比较大,转移到县城以东地区 休整。四分区部队也转移到县城西北一侧,距离县城也比较 远。
沾利滨大队在侯王庄完成最后一次阻击后,隐蔽在公路两 侧,与敌人拉开的距离也比较大。
结果周围几支部队都不知道 敌人隐蔽在西关,未将其包围。日军十分紧张,天亮后立刻西 返,向滨县城撤退。 一班副班长小高趁乱摆脱日军,返回 部 队 。
沾利滨大队和四分区部队发现日军要跑,随即展开围堵。
沾利滨大队在侯王庄以东正面阻击,分区部队在北面拦击。日 军见返回滨县城的道路已被阻断,便转向西南撤退。
西南方向 没有部队拦截,日军钻进青纱帐,沿利津和滨县边界,经玉皇 堂、北镇、道旭,撤到蒲台县城。沾利滨大队和四分区部队尾 追日军至店子,未再继续向前追击。伪军垮了,枪丢得到处都 是,沾利滨大队从高粱地里捡回三四十支步枪。
日军撤得十分仓促,有若干鬼子掉队。一个鬼子跑到单家 寺被民兵活捉,区中队的一个战士用枪戳鬼子的头,不慎走火 把鬼子打死。战士从鬼子身上搜出证件,其军衔是下士。
刘竹溪从伪军内线获悉,有一个鬼子跑回滨县城。这个鬼子的枪丢 了,只剩下一把刺刀。他不敢离开公路,藏在公路边的高粱地 里,不时地出来辨别方向,奔波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回到滨县 城。
自16日下午随队出援,这个鬼子两天两夜没吃没喝,他 进了东门伪军驻地就给城里日军“红部”打电话, 一边说一 边哭。
1944年8月24日,渤海军区发动秋季攻势。攻克利津城 后,部队士气非常高,军区主力挥师北上,横扫封锁沟一线和 徒骇河一线的日伪据点。利国、富国据点敌人撤得很快,没有 围住。直属团一营包围黄升店据点,全歼该据点伪军。
沾利滨大队在黄升店配合直属团一营作战,刘竹溪见到了 老首长郑大林和老一连的战友一营营长李丕功、二连连长赵衍庆。直属团在黄升店缴获了敌人几挺机枪,郑大林送给刘竹溪 一挺捷克式。这是刘竹溪率部进入沾利滨以来,部队装备的第 二挺机枪。
夏季、秋季攻势结束后,盐窝、陈庄、富国、利国据点被 拔除,黄升店到流钟口沿徒骇河所有的敌据点全部拔除,利津 到滨县的公路上的敌据点被迫全部撤离,滨县只剩下滨县城和 县城以西的二十里堡两个日伪据点。
滨县城、二十里堡和滨县 东南的北镇、蒲台县城、道旭、小营、玉皇堂等日伪据点位于 黄河两岸。敌人收缩兵力,加强这些据点,强化滨县和蒲台境 内黄河两岸的防御。
这些据点,除了北镇是伪据点以外,其他 都是日伪据点。它们一方面防御北面的沾利滨大队、利津独立 营,另一方面防御南面的博兴独立营、蒲台县大队。
9月19日夜,日军独立步兵四十三大队一部自沾化城出 动,意欲报复扫荡,在富国被四分区部队打乱。沾利滨大队当时驻在单家寺地区,刘竹溪接分区命令带部队赶到时,战斗已 经结束,即在利国西南一座村庄中宿营。
日军被打乱后,隐藏在高粱地里。当日天气酷热,日军官 兵干渴难耐,痛苦不堪。
20日,两个鬼子到沾利滨大队驻地 附近找水喝,被一中队哨兵击毙, 一个在上午11时左右,另 一个在下午二三时。
刘竹溪听驻地老百姓说,清晨, 一个村民 在高粱地里曾遇到其中一个被打死的鬼子。村民拿着一只扁 担,鬼子警惕性很高,担心村民用扁担打他,把扁担要过去坐 在屁股底下。这个村民说,他看见鬼子用手把高粱叶上的露水 刮到饭盒里。
日军独立步兵四十三大队三中队兵长矢花利雄在其所著 《黄河夕阳》中生动地记述了这次战斗。
“大队于9月19日晚8时夜行军,拂晓攻击黄河下游近海 的沾化县富国镇村,那是个没有城墙的大村庄,八路军已经撤 退,居民陷入混乱。包括保安队的各中队分街展开典型的剔抉 作战。居民只有老人小孩,年轻人不见踪影,一定是和八路军 一起退入蛛网般与邻村连接的地道中了。保安队到处狂奔, 肆意夺取衣服、粮食、食盐。
“日军集合,早上8时休整,吃早饭。然后列队向沾化进 军时,后卫第一中队遭敌军袭击,日军未能在攻入村庄后迅速 脱离战场移动到安全地带,遭到了反包围。
日军以相距只有 10至15公里的驻屯地沾化为目标突围,但是在盛夏的烈日 下,四面的村庄都充满了敌军,道路都被阻断了。
“水已喝光,中暑而死者纷出,行动能力下降,几乎到了 绝境。借助高粱的荫凉暂时得到喘息,但仍无援军。到前方的 村庄寻找水井,却只碰上敌人的子弹。幸亏渡边延吉中队长慎重与积极兼有,在高粱地中坚持到了日落,与友军联络后重整 旗鼓,乘夜逃走。
友军其他中队为了减轻由酷暑和夜行军而疲 劳不堪的士兵的负担,从村庄里征发大车来运载士兵的行囊, 结果全部进贡给了八路军。对于这种愚蠢的指挥,士兵们暗自 作歌且流行开来:‘面向沾化,仓皇逃跑,在高粱地中,背囊 也丢,就连军刀,也最终奉上 …… '
“富国镇距一中队驻地沾化10公里,距五中队的浜县40 公里,这短短50公里9],与八路军的山东边区是怎样犬牙交 错!驻扎县城为点,出城一步即为敌我争夺的游击区,八路军 的渗透力,实在可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