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口授;赵晓庆执笔
三支队改编成三旅
1940年8月29日,发布第四期整军命令。
9月中旬, 山东纵队开始第四期整军。整军计划要求扩充主力部队,实现 主力支队正规化,军区武装基干化。
魏家堡战斗之前,三支队 的整军工作已经展开,团级干部也已任命。郑大林、李曼村等 人筹备建团,未参加魏家堡战斗。
根据山东纵队命令,三支队编成三旅,下辖七、八、九团 (又称一、二、三团),旅部直辖一个特务营。
三旅旅长许世友、政治委员刘其人、副旅长杨国夫、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参谋处长包剑寒(后“肃托”冤杀)、政治部副主任陈楚。
七团 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
八团团长谭祖本、政委李曼村;
九团 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元。
同时山东纵队撤销第六军分区,成立清河军区,杨国夫兼司令,景晓村兼政委,陈楚兼政治部主 任。清河军区下辖清东、清西两个分区。
七团由原基干一、二营编成,
一营营长李丕功、教导员岳华;
二营营长付子荣、教导员连东璧;
三营营长陈乙斋、教导员张百龄。
原基干一、二营,编成七团一、二营,七团三营由 基干一、二营抽调人员组建。
基干一、二营是4个连的编制, 一个营各连抽出两个班,四个连抽出8个班,再抽调其他人员 组建一个班,编成一个新连队,两个营就多编出两个新连队。
基干一营四连战斗力比较强,改成一营一连,原一连调到三营 改成八连,以加强新编成的三营。
基干二营七连改成三营七连,基干二营多编出来的一个连队编成三营九连。九连一直不满编,从三旅七团时期到直属团时期,全连总是七八十人,人 称“小九连”。
原三支队特务连扩编成特务营,营长申传贤、教导员韩万煜、副营长胡金标。
原特务连编成一连,基干一营多编出来的 一个连编成二连(连长陈景三),从县区武装调来一个连编成 三 连 。
七团三营编成时,七连连长宋文钦、指导员王霄汉、副连长徐春芳、支部书记王恩荣;
八连连长金书禹、指导员刘竹溪、副连长张文才(外号张大巴)、支部书记崔茂盛;
九连连 长刘冠庭、副连长某某,指导员孙成才、支部书记郭良诰。
九 连指导员孙成才在清河独立团去胶东反顽之前,调任七团三营 分支书记 。
整军结束后不久,崔茂盛到抗大分校受训,八连二排排长 王子玉接任八连支部书记。
1940年11月,金书禹在第二次打毛王负重伤到后方养伤。12月,张文才接任八连连长,八连 一排排长赵衍庆接任八连副连长。
金书禹是桓台人,老党员, 年龄也比较大,他的伤始终没有治愈,伤情反反复复,两年后牺 牲。
反击鲁北顽军第二次联合进攻
四期整军期间,清河主力大部集中在清西。
1940年10 月,整军尚在进行,何思源和刘景良集中了六七千兵力,在黄 河以南的青城西部、滨县南部、高苑北部和蒲台东部,向清河 部队发动第二次联合进攻。三旅七、八团在滨县五区大李家、 史家一带将顽军打垮。
此时一连还没有归建到三营,仍在一营建制内作战。黄河 北一股顽军过河后攻击一连驻守的村庄, 一连凭借围墙反击。 刘竹溪到一排指挥战斗,与赵衍庆并肩。村外有一个敌人暴露 得比较明显,赵衍庆用他的捷克式步枪射击未中。
刘竹溪说:“我来试试。”他拿过捷克式瞄准敌人, 一枪命中。
赵衍庆说: “还是你打得准。”
赵衍庆6岁时曾患眼疾双目失明,家人请 来一个土郎中用中药治愈,但此后视力下降。
一营奉命进攻史家,一连攻击东门,三连攻击东南角。
一 连副连长张文才带一排打进去后,后续分队未及时跟进,一排 被敌人困在一座院子里。三连在东南角攻击失利,李丕功气得 骂娘。他在一、三连之间来回跑动,督促连队继续攻击。一连 主力再次发起攻击,突进东门,顽军弃村逃跑。
连队发起追击,刘竹溪把驳壳枪装在木枪套上,抵在肩上 射击逃敌,子弹全部打光。
一连和支队特务连跑到一起,特务 连连长胡金标在高粱地里追上一名敌机枪手,他揪住敌机枪手 的耳朵,将驳壳枪顶在其头上一枪击毙,缴获一挺轻机枪。
顽军一直向西溃退,退入青城县境。
三旅追至青城境内,26日在王庄据点包围周胜芳保安八旅一部。周胜芳已经伪化, 青城县城日军出动约一个中队增援王庄据点。
日军动作迅速, 跑步增援,路上扬起很大的尘土,远处就能看见。一连奉命阻 击增援日军,与日军先头分队交火。由于日军增援,王庄据点 未能攻克。
青城王庄战斗是谭祖本任三旅八团团长后打的第一仗,战 斗中他被一发流弹打中牺牲。
谭祖本是红军干部(湖南人, 1915年出生),曾任林彪的警卫排长,参加过平型关战斗,指 挥能力强,是一名称职的军事干部。他一直没有成家,牺牲时 仅25岁。清河老战士提到谭祖本,都说他死得太可惜。
谭祖本牺牲后,团长由红军干部罗少卿(湖北麻城人,1914年出 生)接任。1942年初,罗少卿也在反击日伪军扫荡中牺牲。
1942年3月,八团改编成清西军分区。1944年8月10日,清西军分区副司令马晓云在青城王庄战斗中牺牲。
清西南部紧靠日军的交通命脉胶济铁路,也是清河、胶东 连接鲁中的重要通道,斗争形势非常残酷。
清西先后牺牲了谭祖本、罗少卿、马晓云、韩子衡、马函三等5名团级干部,在青城王庄就牺牲了两名团级干部,是清河区在抗战中牺牲团级干部最多的地区。
1939年底至1940年底是三支队全力向北发展的第一年, 战斗十分频繁。刘竹溪和一连文书都有一个简单的作战笔记, 枪响算数,全年战斗70多次,是刘竹溪在战争年代作战次数 最多的一年。
战斗频繁,也很残酷,但战士们表现得非常好。向北发展初期,部队没有战地医院,伤员只能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或 者回自家养伤。战士们都很自觉,伤好了马上归队。
韩家套战斗,一连三班班长的位置在刘竹溪右侧。
一百几十米开外的一 条田坎后,趴着一个鬼子向他们射击。鬼子上身暴露比较大, 被三班长一枪打翻。
刘竹溪回头一看,三班长也倒下了——鬼 子的子弹打中他的面部,从上颌进去,由后脑勺出来。
刘竹溪 感叹: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双方同时瞄准对方,同时扣动扳机,并且都打中了目标。三班长回家养伤,伤愈归队。
南寺庄战斗,一发子弹从一名战士的肚脐旁打进去,从脊椎一 侧穿出来,卫生员给他包扎好伤口,部队送他回家养伤。这名 战士家在长山六区腰庄,他在家养伤20多天后返回连队,见 到刘竹溪,乐呵呵地对指导员说:“伤好了。”
部队生活条件艰苦,伙食很差,一日三餐高粱面饼子就咸 菜。就是这样的伙食也不能完全保障,有时甚至饿饭。
刘竹溪 在益都车站攒下十几元法币,一直带在身上。战友们都惦记这 几个钱,敲他竹杠。他有时候就拿出来几角钱,到小店里打一 壶酒,再用一角钱买一斤白切肉,大家一起解解馋。最后只剩 下一块法币,他舍不得用。
1940年7月, 一连在崔家庙休整,正赶上老百姓翻塘, 捞出不少鱼。
李丕功抱着一条七八斤重的大草鱼跑来找刘竹 溪,老远就喊:“老刘,老刘,你那里不是还有一块钱吗?”
八路军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刘竹溪只得把钱给他。他们借 房东的锅灶把鱼煮熟了,李丕功、刘竹溪等4个连干加上连部文书、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8个人把这条大鱼一扫而 光。他们吃完鱼肉,又把鱼骨头砸碎,砸出骨节里的油髓,熬了一锅汤,向房东讨了一点儿醋放进汤里。
许多年后,刘竹溪谈起这锅鱼汤,仍然回味无穷,说: “那鱼汤真好喝啊!”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
反击鲁北顽军第二次联合进攻的战斗结束后,一连改成八 连编入三营。
1940年11月初,三旅主力在广北集中。七团在 北隋、牛家庄以南的一个村庄召开大会,举行建团仪式,正式 宣布建团,旅首长许世友、刘其人、杨国夫、徐斌洲到七团参 加建团仪式。
![]()
刘竹溪、张林、李丕功、谷秀云、孙干卿(左起)1994年于南京
建团不几日,七团奉命至寿光境内执行一项战斗任务,八连为营前卫连进至寿光高家。高家以南五六华里是张景月保安 十五旅的重要据点田柳庄,张部马成龙团驻守该据点。
上午, 刘竹溪带一排向高家以南前出约3华里,在一座墓田中放排 哨。此时团主力在后方尚未完全展开,具体作战任务也没有下 达到连队,刘竹溪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在高家以南墓田,他们与马成龙的两个营突然遭遇。敌队 形密集,来势凶猛,其前卫与一排刚一接触,后面主力即向一排两翼迂回。马成龙团是张景月的骨干部队,在保安十五旅中 战斗力最强。马是旧军人出身,马团训练比较好,作战讲究 战 术 。
敌人动作非常快,刘竹溪带一排由南门退入高家,敌人也 进了高家。
刘竹溪见势不好,命令三排两个班立即出高家,占 领高家东北一座墓田,防止敌人从左翼(东)包抄。他不担 心右后方(西北),那里有七团的一支部队。在没有接到上级 撤退命令之前,八连必须坚守高家。他和一排长赵衍庆带一排 一 、二班,在村中心阻击进村的敌人,隔着房子与敌互掷手榴 弹。一排在回撤中负伤的几名战士,从北门先撤到后方。
教导员张百龄骑马带一个通信员赶到高家村外,通信员进 村传达团的指示,命令八连撤出战斗。三排两个班在村东北阻 击从左翼包围上来敌人,掩护连队撤退。刘竹溪和一排没有从 寨门撤退,而是从西面围墙翻到村外。全连刚撤出高家,敌人 就把整个村子包围了。
八连在高家遭遇战损失不大,几名战士负轻伤,三班班长 牺牲。三班从墓田回撤时由东门退入村子,撤到东门附近,与 一 、二班相隔较远,三班长的位置又比较孤立,遭到敌火力两 面夹击。三班长牺牲后,随身携带的全套日军装备被马团掠 去,这套装备是两个月前八连(基干一营一连)在魏家堡战 斗中缴获的战利品。
许世友到清河任职后,策划指挥的第一仗是毛王战斗。
毛 王村位于广饶县城东北,李青山伪警备二团盘踞在毛王。李青 山原是国民党保安十六旅团长,后伪化投敌。
1940年11月8 日、13日、18日,许世友指挥三旅七、九团“三打毛王”, 七团参加了后两次毛王战斗。
第二次打毛王,据点围墙尚未突破,广饶城日军出动增援。许世友未布置打援部队,日军很快就打到毛王。七团八连 在外壕中伤亡了十几人,连长金书禹负重伤。日军已经打到当 面,部队撤得非常仓促,八连丢掉了外壕中的重伤员和牺牲战 士的遗体,两者合计有七八人。
第三次打毛王,当夜参战部队仅七团八连攻入毛王,也是 “三打毛王”中唯一一次突破据点。
战前,教导员张百龄计划 以八连一排从据点南面攻击,突破后发展到西面,与连主力里 应外合拿下西门。
战斗打响后,副连长张文才带赵衍庆一排在 南面围墙爬梯子攻入据点,刘竹溪带连主力掩护一排突破后向 西门运动。
一排进去后没有发展到西面,运动到西门的连主力 却遭到敌人猛烈反击。敌人登上围墙向八连猛打手榴弹,打下 的手榴弹密集, 一枚日式手榴弹炸伤了包括张百龄、刘竹溪在 内的6人。
广饶城日军的增援炮响,上级命令八连撤出战斗, 刘竹溪带连主力返回南围墙接应一排, 一排由原路从据点中 撤 出 。
“三打毛王”失利,许世友很不满意,但话说得还算委婉:“山东大哥哎, 一个小土围子打不下来呀!”
许世友初到 清河,对作战对象不够了解。
毛王据点确实不好打,该据点有 完整的围墙和外壕,易守难攻。日军大据点广饶县城距毛王仅 12华里,增援可迅速到达。日军一般不在夜间行动,而毛王 战斗一打响,日军立即出动,人还没到,炮先打到。
第一次攻 击毛王失利后,许世友没有吸取教训,又连打了两次。“三打 毛王”战斗,七、九团伤亡了300人。那时部队老战士多,伤 亡的都是骨干。部队弹药消耗也很大,子弹几乎打光。
许世友在清河先后策划指挥了“三打毛王”和桓台大围子里战斗,都未达到预期目的。他指挥特点是决心大、顽强, 但因到职时间不长,不了解敌情,不熟悉地形,以致指挥不到 位,在战术上也不讲究。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曾经对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清河指挥的战斗做过一个总结。
“1940年来山东时, 又打了一些大仗,到清河县四攻徐家围子,最后还只是把敌人 吓跑了,我们的伤亡是不小的。
1941年到胶东去,又是连接 几次反投降战役,也是较大的战斗,所以我思想上有个偏差是 喜欢打大仗,因之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就受到了影响。
当然, 应当进行的大的战役是对的,也有些战斗,如在清河河北的几 个硬仗,则是不应该打的,我应负责任的。”
1941年初,三旅在北隋、牛家庄一带驻防。
1月1日,旅 部召开庆贺元旦大会,搭了一个台子,请戏班子唱戏。许世 友、刘其人、景晓村、杨国夫、李人凤等首长出席大会。大会 正在进行,日军突然扫荡,部队反击日军后撤出。
1941年2月,清河区组建清河独立团,七团三营编入清河独立团建制,随许世友赴胶东参加反投降作战。在胶东作战 期间,刘竹溪升任三营教导员。
清河独立团去胶东后,三旅实力锐减,清河军区在清中组 建青年营,朱志明任营长,陈焕任教导员。
5个月中,杨国夫 带特务营、七团一营频繁转战于清东清西。部队打了许多仗, 打得很艰苦,七团一营先后牺牲了两名营干部——5月,教导 员岳华在博兴王庄战斗牺牲;8月,副营长吕宪章在临淄白兔 丘战斗牺牲。
这年春季小麦花开时节,七团一营在临淄刘家辛庄与日军 发生战斗。此役,日后成为刘竹溪内兄的萧青云和两名战士跳下围墙去夺日军机枪,不幸中弹牺牲。
6月,何思源系保安旅团7000余人组成“剿共联军”,第 三次向清河区发动联合进攻。杨国夫指挥部队反击,将顽军逐 到黄河以北,与顽军隔河对峙。
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 清河八路军与鲁北顽军在小清河北进行了3次大的较量,何思 源屡战屡败,其势力不得不收缩到黄河以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