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鸡排哥”的故事火爆全网,其传递的真诚态度、专业坚守和情绪价值引发广泛共鸣。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上帝般的服务,鸡排哥卖的是鸡排,更是鸡汤。
不少老师刷完视频后打趣说:“看着‘鸡排哥’忙碌的身影,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有声音对这种跨界类比提出异议。抛开争议不谈,这份全网热议背后,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沉淀思考的机会。
 
 ![]()
 ![]()
关键词:教育初心
每一个认真教书的教师都值得被看见
李广生(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
“鸡排哥”火遍全网。打开视频,画面外传出的声音让我心有所动:怎样才能拥有和你一样的工作热情呢?
“鸡排哥”的热情源于其工作的“有限边界”和“即时正反馈”。他的核心任务是制作美味的鸡排,顾客的赞许、回头客的增加就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肯定。而教师的工作,其复杂性和挑战性远超于此。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高度复合的岗位: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班级的管理者、家校沟通的协调者、安全问题的预防者等。这种职责的多元性和持续性,与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形成了矛盾,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
教育是“树人”的事业,其成果具有极强的滞后性。一个学生心智的成熟、品格的塑造,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显现。教师的辛勤付出,很难像“鸡排哥”那样在几分钟内就看到成果、获得肯定。同时,教师是情感劳动强度极高的职业。他们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面对几十个性格迥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处理他们的情绪波动、行为问题。但是这种“情绪价值”的付出更多是单向的,教师很多时候很难得到回应。
那么,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呢?
我认为,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来自多方的共同努力:制度设计者需要为热情“减负”,让教师回归教育本心;学校管理者需要为热情“赋能”,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社会与家长需要为热情“增温”,给予更多理解与信任;教师自身也需要为热情“寻根”。“鸡排哥”的热情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纯粹而真实。当一位教师眼中闪烁着对知识和学生的热爱之光时,那光芒足以点亮无数孩子的人生。
“鸡排哥”的走红提醒我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而那些在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更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被温柔以待。
关键词:家校沟通
用“真诚连接”构建家校互信共同体
赵远华(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鸡排哥”的爆火,表面看是怀旧、机遇与算法的胜利,但其核心原因是一种现代社会日益稀缺的质朴与真诚连接了人心。教育场域中,家校关系同样需要这样的“真诚连接”来构建协同育人的互信共同体。
首先,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散发人性温度,达成情感共振。
优秀教师不仅具备教育智慧,更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们视学生如己出,与学生相处会从情感深处认为“这也是我的孩子”,与家长交流会让家长充分感知到教师对自己孩子发自内心的那份呵护。优秀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起点是“我们”,而非“你”或“我”,始终让家长感觉到,家校是站在同一战线的。当孩子表现出色,会将自己沉浸在喜悦中的情绪传达给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会心平气和安慰家长“您别着急”“这很正常”。好关系才有好教育,当教师用“如果是我”的换位思考去关爱学生,去理解家长,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以细节记忆传递专属关怀,于琐碎叮咛送达普遍爱意。
“鸡排哥”的真诚藏在“记得回头客口味”“天热递水”“提醒顾客敞开塑料袋防烫嘴”的细微处,教师的真诚同样体现在对孩子个体差异及细碎闪光的关注中。人间万象,皆有可观,每个孩子的心都藏着独有的璀璨。优秀教师不仅看,更用敏锐的眼光去“看见”,用镜头去捕捉,用文字去记录小明捡起公共区域的垃圾、小东扶着扭脚的同学去就餐、小力在课间主动擦黑板……这份特别的细心是夯筑家校信任的牢固基石。此外,家长群中及时发布“天冷加衣,谨防感冒”“雨天路滑,注意安全”“期末复习阶段,您可以多陪陪孩子”之类的温馨提醒,同样能够成为家校互信的注脚。
最后,以责无旁贷的言行彰显格局担当,凝聚教育合力。
“鸡排哥”将顾客的喜爱转化为对家乡的推介,展现了超越小我的格局,教师也应跳出“家校对立”的误区,以“共护成长”为目标搭建合作桥梁。当家长教育理念与学校冲突时,优秀教师会先表示对家长的信任,肯定其“为孩子好”的初心,再从专业视角做分享。当学生出现大的违规问题不得不家校会面共商时,优秀教师首先从自我出发表达歉意,再去分析孩子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上的偏颇或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敷衍、有担当,这样的格局与坦诚定会赢取家长信任,让家长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教育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
当教师用一颗真心去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家长时,我们所建立的将不再是脆弱的、易碎的“家校联系”,而是坚固的、能抵御任何教育风浪的“家校互信共同体”。
关键词:教育评价
评价引航 解锁教育育人本真
诸葛福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作为一名教育评价研究者,我从“鸡排哥”的经营之道中看到了教育评价发挥作用的三个关键维度:清晰的目标、得当的方法、对需求的洞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目标引领:为教育实践指明方向。
教育评价要发挥作用,首要任务是建立清晰、分层且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的“航向”。“鸡排哥”的经营目标明确具体:食材新鲜是质量底线,学生优惠是价值选择,排队有序是效率保障。这些目标贯穿其工作始终,成为其行动的基本遵循。
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据此构建分层清晰的目标框架:宏观层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观层面是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微观层面则是每堂课、每次教育活动应达成的具体目标。
评价的作用就在于确保所有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并服务于这些目标,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主攻方向”了然于胸,避免在繁杂事务中迷失本质。
方法创新:为教育过程提供支撑。
评价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科学、适配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鸡排哥”的成功得益于其多元的工作方法:娴熟技艺保障效率,幽默互动提供情绪价值,学生优先体现社会责任。这些方法相互配合,共同支撑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教育评价的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单一纸笔测试无法全面衡量教育成效,我们必须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方法体系:基础知识可采用标准化测验;批判性思维、实践创新等素养需引入表现性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则要通过观察记录更为有效。更重要的是,评价应从“终结性判断”转向“形成性反馈”,从“评判学习”转向“促进学习”。当评价自然地嵌入教学过程,它便能真正为教师改进教学、学生优化学习提供精准“赋能”。
需求导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评价功能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鸡排哥”的爆火,在于他精准把握并满足了顾客的深层需求。他提供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评价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不仅是学业进步,还包括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其产生的数据与结果,不应仅是管理和排名的依据,更应成为解读学生、理解学生的“诊断书”。通过评价,我们发现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诊断其困难与短板,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当评价能够引导教育实践真正关照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时,教育就回归了其育人本真。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张广林
编辑:姜思瑶
校对:杨旭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