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一个国家的兴衰,背后往往藏着一套人才选拔的秘密。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刚刚崛起,杨坚一登基就意识到,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选人用人的方式。于是,他掀开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变革——科举制度的序幕。
![]()
这还得从隋文帝设立三省六部说起。新官制的推行,意味着国家需要一批懂得治理、能干实事的人才。于是,杨坚下令:每年,各州都要推荐三名有潜力的人才到长安参加考试。通过的人可以留在京城,担任要职。这样一来,选人不再单纯靠门第、靠关系,而是变成了“凭真才实学”。
![]()
可这套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之前,隋朝沿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凭出身排官,贵族子弟优先,平民难以出头。问题在于,出身高贵不一定代表有真本事,反而一些出身平凡的才子,反而被埋没。更别说,九品中正制让朝中大员多是世家大族的后代,皇帝容易被架空,权力都集中在几大家族手里。
![]()
杨坚出身贵族,自己家族背景深厚,心知肚明。于是,他决定打破旧有格局,试图用“真才实学”来挑选人才。河北的杜正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那年,他报名参加秀才考试,考题比平时更难,要写四篇文章,还要提出治国良策。有人看不起他,杨素这个世家大族的重臣,甚至直接扔掉了他的试卷,觉得他不配。可是谁料到,杜正玄竟然在压力下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文章,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
这事儿让人不禁想问:所谓的“贵族出身”真的比得上真才实学?杜正玄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可是,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幸运。那些参加明经考试的士子,大多数都无缘一试身手。隋朝初年,记录在案的通过明经考试的,只有韦云起一个人。可见,制度虽然开始了,但世家大族的势力依旧难以撼动。
![]()
隋文帝还特别强调,要从基层开始选拔人才。到了公元六百零三年,他再次下令,要求地方官员深入乡里,寻找真正懂得治理的百姓。可惜,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到了隋炀帝时期,为了更好地选拔能干的人,设立了进士科。这一科,考察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对国家大事的见解。房玄龄,就是那个从济南赶到长安的年轻人,他一举中榜,却因为偏见,未能得到重用。
![]()
然而,科举的道路在唐代逐渐走向成熟。经过三百年的发展,科举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渠道,影响深远。直到清朝末年,这套制度一直延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方式之一。
![]()
可以说,科举的出现,不仅仅是一场制度创新,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它打破了贵族的垄断,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上升的通道。正如古人所说:“才不一定出身贵族,真才实学才是真正的根基。”科举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篇章,也让国家的未来多了一份希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