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又“押宝”?楼市未来三年三大趋势,普通人还能靠买房赚吗
说到买房,变数实在太多。看着身边的朋友,不少人还在咬牙加杠杆,一门心思想着靠房产暴富。可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地产圈里“老玩家”,已经悄悄改变了布局,比如潘石屹、张欣夫妻这两年举动,有点耐人寻味。他们一边把国内房子陆续处理掉,一边把重心转向美国,张欣甚至砸下4亿多美元在纽约曼哈顿买地建公寓。有经验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就在国内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吗,这时候出走,是不是太激进了?但事实证明,人家做事绝不盲目。
 ![]()
要说潘石屹,这个人早在九十年代海南楼市刚火起来时,跟冯仑等“万通六君子”们一起赚了第一桶金,见好就收,转身脱身。有多少后来者在岛上白忙活一场赔得稀里哗啦?其实他后面几步也都没失算。2018年全国房企争相抢地,好多人还在拼命扩张,潘石屹悄声卖了上海外滩SOHO、望京SOHO等好几个核心资产,那几年,谁都没敢想房价还能往下掉。一转眼,那些固守老路的企业债务高得吓人,有些差点连工资都发不起了,而潘老板早就让资金安全落袋为安。哪怕后来SOHO中国236亿港元的出售案没能成,也能看出他撤出的心思。讲真,谁能把握得这么准?
 ![]()
想当初他就坦然说过:“限购下住宅市场肯定不好做,更别提以后房产税要上场。”说到做到,干脆让公司从卖房变成租房收租。这一步从根本上稳住了资产。最近他们又转去海外,张欣在美国买地建公寓,夫妻俩纵横捭阖,明摆着是把资产往国外转移。
 ![]()
要问为啥要这么快抽身,其实背后门道不少。这几年房地产企业说难混那是真的难,2022年到现在,已经有27家上市房企退市,很多曾经很风光的牌子,比如万科,2023年前三季度亏了280.2亿元,同比大跌83%,手里货币资金只有656.8亿元,却顶着3629.3亿元的有息负债。放眼整个行业,多少原先千亿级的企业,如今缩水到百亿。你详细一看,地产圈变天了——国企成了主角。有数据,国企融资成本低到2.71%,新增融资占了86%。民企就惨了,发债规模降了20%,境外利息比国企高近9个百分点。这种差距,怎么竞争?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未来三年,地产开发格局几乎就是国企的天下,谁再幻想靠以前那些套路赚钱,就是自欺欺人。
 ![]()
说到底,对房子这个东西,大家观念也很不一样了。以前一套房能成为“财富密码”,只要持有就等升值,现在彻底变味儿了。房子变回了用来住的工具。像上海,豪宅市场配得上一句“冰火两重天”。顶级豪宅、像总价1.7亿的一套,3小时清盘,刷新销售纪录;而一堆千万级的房源却无人问津。有人预测到2025年,上海7000万以上豪宅的成交数,说不定能领跑全球。为什么?豪宅越值钱,越稀缺;普通住宅该怎么降还是要降,只能归于基本居住功能,谁还好意思指望暴富。未来区分只会更明显,核心地段的优质房源被抢着走,剩下的慢慢回归理性价格。
 ![]()
这些变化背后,不止是风向变了,连游戏规则都换了。近几年保障房政策频出,很多专家都说,会步新加坡“双轨制”的路子走。一部分家庭选便宜的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不必死盯商品房。在新加坡,同一区域保障房只有商品房的二到五成价钱,大家照样能住得安稳。像国内的大城市,很快也可能形成同样格局——大约六成家庭通过保障房上车,剩下的跟着市场自己涨跌。这一轮其实就是社会结构主动调整,潘石屹这一代玩房地产的人,确实一直在趋势前头,从不硬抗政策。
这里就不得不说个真实例子。身边有个朋友叫江雪,她果断把广州天河区那套老破小卖了,打算换一个产权短的小公寓打理出租业务。大家都劝她慎重,说小公寓住着贵还不好使,有人甚至怀疑她是不是被忽悠了。但江雪算得挺精准:那套老房子年投资回报率不到1.5%,而新公寓租金回报至少能到6%。最关键的是她信号灵敏——听说潘石屹的老婆在美国建公寓,这种动作,不只是投资,更像传递某种趋势。她决定跟着“预判”节奏走,不纠结眼前短期的细节。
说白了,谁还抱着早些年的想法,幻想靠买房大赚一笔,很快就吃亏。如今楼市的天早变了,政策、资本、社会意愿统统大变化。你以为那套小区老房子还值天价,到了市场真正分化时才明白,“摇钱树”已经不是随便种都能结果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