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
内容提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笔谈
编者按: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这场历经14年艰苦卓绝抗战而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人类正义与和平力量战胜邪恶与黑暗的光辉篇章。为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近代史研究》特策划组织本次笔谈,约请五位学者,从多维视角进行学理阐发。笔谈聚焦以下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砥柱中流、力挽狂澜的核心领导作用,揭示其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关键所在;探讨中华民族如何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浴火重生,重塑民族精神与国家命运;阐释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挖掘抗日战争中展现的东方智慧及其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我们期望,通过这组笔谈的深度学理阐释,既深化对抗战史的认识,深刻理解这场战争对中国及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亦推进抗战史研究与抗战史学科建设,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和思想启迪。
国际联盟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陈海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确立了诉诸国际联盟的外交方针。“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再次申诉,国联启动调停程序,谴责日本侵略行为并发出停战劝告书,迫使日本停止军事侵略。此后,国联理事会、大会陆续发表声明、出台决议案,并组建十九国特别委员会监督停战谈判,确立“停战—谈判—撤兵”的基本程序,明确谈判聚焦于日本撤军问题。随着中日双方因限期撤兵问题僵持不下,特别委员会推动停战协定草案调整,为化解谈判僵局创造转圜空间。1932年4月30日,国联大会通过决议,直接促成《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并为协定执行提供外部保障,标志着“一·二八”事变基本结束。然而,面对日本在停战谈判中的强硬态度,国联不断压缩国民政府的外交诉求,暴露出国联调处机制的局限性。
关键词:“一·二八”事变 国际联盟 《淞沪停战协定》
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大使馆对中国共产党情报的搜集与研判
肖如平(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英国驻华使领馆非常重视对华情报的搜集。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在华外交情报网络,提高了情报搜集能力。通过报刊新闻、侨民报告、社交活动、情报分享等途径,英国大使馆搜集了大量中国共产党情报,并与外交部远东司、研究司等部门协作,对上述情报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他们认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独立性;坚持抗战和减租减息政策使抗日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战后可能会爆发新的内战。同时,英国大使馆将这些情报运用于战时中英关系和对华政策,甚至以国共问题牵制国民党政权。英国大使馆对中国共产党情报的搜集和运用,既体现了其在华情报系统的强大,也反映了英国将国共问题置于对华政策中整体考量的复杂性。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 中国共产党 对华情报 中英关系
《大美晚报》与国民政府关系探析
王 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初,《大美晚报》标榜坚守新闻专业理念,致力于服务公共利益,并在新闻时评中展现多元立场与视角,在上海报界崛起。这一时期,该报因新闻报道问题曾与国民政府发生龃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寻求美国新闻界的舆论支持,《大美晚报》与国民政府的关系迎来转机。《大美晚报》在上海“孤岛”时期因其鲜明的抗日立场遭到日伪当局的残酷报复,但由此获得国民政府认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唯一获准在陪都重庆复刊的外商报纸。此后,在中美关系与国共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大美晚报》与国民政府的矛盾与分歧逐渐显露,关系趋于冷淡。自抗战中后期以来,以《大美晚报》为代表的美国新闻界逐渐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这一心态又向美国政界与军界外溢,最终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关键词:《大美晚报》 中美关系 新闻史 史带 高尔德
华北抗日根据地有线电话网安全和效率问题研究
齐小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
内容提要:通信联络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华北各根据地创建的同时,有线电话网也逐渐建立,为八路军作战和各重要机构提供通信保障,但安全和效率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发展,一方面,各根据地的有线电话网需要不断扩张;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通信的安全和效率。为此,各根据地不断总结战争经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及既有物质条件,建立有线电话行政管理体系,制定建设和使用有线电话的各项制度。到抗日战争中后期,华北各根据地有线电话网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提升,不仅在作战指挥和情报传递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根据地内部整合的技术基础。只有发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弱势的情况下有效运用相对先进的技术。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秉持了这样的原则。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 有线电话 党内交通
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医药物资采购研究
张智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华北抗日武装医药供给严重匮乏,战伤和疾病救治面临严峻考验。医药物资采购工作是缓解医药供应困境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制定药材工作制度,做好医药采购工作。虽然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但根据地党政军民与敌占区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灵活采取多种方式采购并秘密转运医药物资,完成了繁难而复杂的采购任务。医药物资的顺利采购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对多种社会关系加以运用密切相关。医药物资采购工作有效缓解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医药物资供应不足的境况,基本保证了部队的用药需求。这对于保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健康,保持部队的战斗力意义重大。医药物资采购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日伪军的斗争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高超的斗争智慧。
关键词:华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 医药物资采购
“长期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引导
杨 东(天津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舆论场上的“长期抗战”之争,自九一八事变起,便因国民政府的失信失责而高涨激烈,全面抗战开始后形成了攸关各方的强大舆论场。日本起初大造中国无法坚持长期抗战的舆论,然而深陷泥淖后自己却高喊“长期战争”。国民党在全面抗战初期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社会评价一度转好,但对于“什么是长期、如何长期”之问始终无法做出明确回应。中国共产党则将“长期抗战”与具体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并在政治意志与各方舆论的互动关联中,将“持久战”凝结成广泛认同的观念,以期推动和实现长期抗战的目的。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完善舆论机构,在纠正舆论偏谬、解答社会疑惑、回应舆论焦点的过程中,注重政策主张、实践反馈与舆论共鸣的相互协调,最终确立了“长期抗战”的正向主流舆论,进而成为“长期抗战”的舆论引导者。
关键词:“长期抗战” 持久战 舆论场 舆论引导
·青年论坛·
太平天国时期的潮勇问题与清政府的因应
廖锦清(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潮勇是清政府临时招募的潮州籍武装人员。金田起义后,清军因兵力短缺而招募大量潮勇。他们骁勇善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清政府倚赖的重要军事力量,但又因其桀骜难驯、肆扰民间甚至临阵倒戈而常被裁撤。部分潮勇被裁撤后,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成为游匪,对地方社会造成极大冲击。清政府无力兼顾现役潮勇的兵饷和被裁撤潮勇的生计问题,且无法进行有效管控,由此陷入“此军裁彼军招,此时裁彼时招”的困境。频繁的潮勇作乱,不仅反映出晚清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也暴露出清政府军事管理的混乱和矛盾。
关键词:潮勇 太平天国 勇营
编辑:拾 壹校审:河 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