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欣辰~
年轻时,我总喜欢给人贴标签,比如"善良""自私""凶恶""单纯"......
好像每个人身上就贴着那么几个词,一辈子不会变。
那时候觉得,人性有什么难懂的?人不就是跟着利益和感觉走吗?
随着阅历增长,我才慢慢发现:人,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同一个人,怎么换个场景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平时温文尔雅的邻居,为什么一到堵车时就暴怒?一向胆小的同事,怎么会在集体抗议时那么勇敢?
直到我遇到这两本书,才真正对“人性”这回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1.《孟子》
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千年争论中,孟子用"孺子入井"的著名比喻给出了他的答案:
任何人看见孩子快要掉进井里,都会瞬间产生心惊、同情,这份本能反应与利益计算无关。
这证明,人性中天然存在着善的种子。
但孟子说的“性善”,不是说我们生来就是圣人。
他更深刻地指出,这种善是"端",是萌芽,就像四肢生来具备,却需要锻炼才能强健。
人性的善良也一样,需要"扩而充之":
● 同情心,要延伸为真正的仁爱;
● 羞耻心,要变成坚定的原则;
● 谦让心,要发展为得体的礼节;
● 是非心,要修炼成清醒的智慧。
这本经典告诉我们:人性的第一层真相,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拥有向善的种子,但它需要后天持续不断的滋养与践行。
2. 《乌合之众》
如果说《孟子》从个体内在的光明面探寻了人性的根基,那么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则从群体外在的阴暗面,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重真相。
这本书写得特别犀利:一个人一旦进了群体,常常就像变了个人。
平时理智文明的人,在群体里可能变得冲动、易怒、轻信。
这本书揭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察:
● 智商骤降:不管单独时多聪明,一群人在一起,反而容易接受最简单、最极端的结论;
● 情绪传染:群体的情绪像病毒,一个断言、一个形象,就能点燃所有人;
● 无意识做主:在人群中有了“隐身”的感觉,责任感消失了,人就敢做单独时绝不敢做的事。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性的第二层真相,是我们在群体中很容易“退化”,理性下线,本能上线。
3. 人性的完整面貌:在情境中流动
读完这两本书,我慢慢懂了:人性哪有什么固定答案?
它更像一条河,在不同的环境中,流向不同的方向。
《孟子》告诉我们:你可以选择向上,把善良的本能一点点放大。
《乌合之众》提醒我们:也要小心向下,别在人群中丢了思考的能力。
这两本书加在一起,才是一张完整的人性地图:
我们有同情陌生人的本能,也有跟着人群起哄的冲动;我们有做正确事情的愿望,也有随大流做糊涂事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觉得,理解人性,其实就是理解这两件事:
● 对自己,要学孟子,守住心里那点善念,把它养大。
● 对世界,要带点勒庞的眼光,保持清醒,别轻易被人群带跑。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它有光有影,有高尚的可能,也有堕落的危险。
真正看懂这一点,我们才会既不对人失望,也不对世界天真。
而是在复杂的环境里,知道自己要守住什么,警惕什么。
看懂人性,不是为了批判别人,而是为了决定:在每一个当下,我要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
![]()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