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摊开作业本发呆,你催他两句,他回你三句“不想学”。你血压升高,他眼泪直流——这场面,是不是特别熟悉?
别急着自责,也别怪孩子。厌学就像发烧,是症状不是病因。今天咱们不说那些“要培养兴趣”的大道理,就聊聊普通家长在家就能做的几件实事。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学习
孩子把作业一推,说“不想学了”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部分家长会开始讲道理:现在不学习,将来怎么办?你看隔壁家孩子多认真……
停!这就像一个人掉进河里喊救命,你在岸上教他正确的游泳姿势。他需要的不是技术指导,是先把他拉上岸。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绪脑优先”——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大脑中负责理智的部分基本停工。这时候讲道理,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下次孩子再说“不想学”,试试这么说:“看得出来你现在很烦躁”“这作业确实让人头疼,我以前也这样”。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感觉被理解,防御就卸下一大半。这招叫“情感确认”,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把大目标切成小碎块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面对一大堆作业时特别容易崩溃?这不是他偷懒,是人的本能反应——面对巨大压力时,大脑会选择逃避。
心理学有个“登门槛效应”:人更愿意完成小而容易的任务。把这招用在学习上:别催他“把作业写完”,而是说“咱们先做前3道题”。3道题做完,再说“再完成2道就休息”。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会推着他继续往下走。
给孩子“掌控感”
想想看,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都被领导 micromanagement(微观管理),几点做什么、怎么做都要听指挥,你烦不烦?孩子也一样。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多久、怎么检查……结果呢?孩子觉得学习是为父母学的。
试试把安排权还给孩子:“这两项作业,你打算先做哪个?”“你觉得多长时间能完成?需要我提醒吗?”
哪怕他选择先做简单的、哪怕他预估的时间不准确,也让他试一次。这种掌控感,是学习内在动力最重要的来源。
创造“无干扰”环境
孩子写作业,你在旁边刷手机——这画面是不是很熟悉?别说孩子了,换做是你,你能静下心吗?
社会心理学有个“社会促进效应”:当有人在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但这对需要专注的学习任务反而是干扰。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学习时,你在旁边看书或安静做事。不需要全程盯着,但要让环境“有学习氛围”。这不是监督,是陪伴。
寻找学习的“真实意义”
孩子常问:“学这些有什么用?”别再用“考好大学”来应付了。
数学可以帮他算清楚游戏装备怎么买最划算;语文能让他把喜欢的游戏攻略写得清清楚楚;物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投篮时要有那个角度……
找到知识和他生活的连接点,让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家长要当“教练”而不是“监工”。监工只关心产量,教练却关注运动员的状态、方法和成长。孩子卡在难题上时,别吼“这么简单都不会”,而是问“卡在哪了?我们一起看看”。孩子进步时,别只说“继续努力”,而要指出“上次这题还不会,这次就掌握了,你怎么做到的?”——让他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
第二,每天留出“不谈学习”的亲子时间。很多家庭除了学习没别的话题,这关系能好吗?设定晚饭后半小时或睡前一刻钟,聊聊游戏、动漫、学校趣事,就是不提学习。亲子关系是土壤,土壤肥沃了,学习这棵苗才能长好。记住:关系好了,你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妙招,这些方法都需要时间。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从今天开始,选一两条试试——改变不在多,在于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