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像打仗;一提上学,脸拉得比书包还长。”最近,好几个家长跟我倒苦水,说孩子厌学,软硬不吃,劝也劝不动,打也打不得,急得睡不着觉。有的说:“我们拼死拼活供他读书,他倒好,说不想上就不想上?”有的干脆认定:“这孩子就是懒,就是没出息!”
可我想说一句扎心的实话:当孩子开始厌学,往往不是他“不想学”,而是他“学不动”了。那股劲儿没了,那团火灭了,不是靠吼、靠逼、靠讲大道理就能重新点燃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长期努力却看不到结果,就会慢慢放弃努力,觉得自己再怎么挣扎也没用。很多厌学的孩子,不是天生懒惰,而是在一次次“成绩不好”“被批评”“被比较”中,被磨光了信心和动力。
他们心里其实清楚:作业得写,考试得考,可就是提不起劲。一进教室就烦躁,一拿书本就犯困。这不是“叛逆”,是心理能量耗尽了。就像一台手机,电量只剩5%,你再怎么按开机键,它也跑不动。
还有的孩子,厌学是因为“被定义”太久了。从小被说“你数学不行”“你不是读书的料”,久而久之,他自己也信了。心理学讲“自我实现预言”——你相信自己不行,行为就会朝着“不行”的方向走。于是,他干脆不学了,用“我不学”来证明“我不是不想学,是我不屑学”,这是孩子最后一点尊严的挣扎。
更让人心疼的是,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厌学,第一反应是“纠正行为”:骂、逼、报辅导班、断手机……可你越用力,他越抵抗。为什么?因为你没看到他背后的情绪:他可能在害怕、在焦虑、在孤独、在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你盯着的是“他不去上学”,他承受的是“我怎么努力都没用”。
那怎么办?别急,先停一停,别急着“解决问题”,先试着“看见孩子”。
第一,把“问题”从孩子身上拿下来,放在关系里看。
不是“这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可能,你一开口就是“成绩”“排名”“将来”,让他觉得,你爱的不是他,是他的分数?有没有可能,他其实想跟你聊点别的,可每次都被你“教育”回去?
试试看,某天放学接他,别问“作业写完没”,而是问:“今天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挺开心的?”或者“班上谁最搞笑?”先重建连接,再谈学习。
第二,允许孩子“慢下来”,但不是放任。
厌学的孩子,最怕被“一棍子打死”。你可以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计划”:比如,先坚持三天到校,奖励一次家庭电影夜;一周不逃课,周末去他想去的地方。重点不是“必须满分”,而是“你在努力”。
心理学讲“动机理论”:人只有感受到自主、胜任、归属,才会愿意行动。所以,别只盯着结果,多肯定他的努力:“我看到你今天虽然很难受,但还是去了学校,这很不容易。”
第三,帮孩子找回“我能行”的感觉。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在学校里找不到价值感。那就在家里给他机会:让他负责一次家庭采购,让他教弟弟妹妹做题,让他养一盆植物并记录生长。当他感受到“我能做好一件事”,学习的动力才可能慢慢回来。
第四,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别觉得看心理医生是“有病”。就像发烧要吃药,心理疲惫也需要专业支持。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是被焦虑、抑郁困住了。早点干预,不是羞耻,是爱护。
第五,父母先稳住自己。
你焦虑,孩子更焦虑。你一看到他不学习就暴躁,他只会更想逃。试着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深呼吸,提醒自己:我的孩子不是我的面子,他是我最亲的人。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厌学不是“懒”,是“伤”。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好,是他们心里的“火”被一次次浇灭了。他们需要的不是鞭子,是火柴——一点理解,一点信任,一点“我信你”的光。别用“别人家孩子”去刺伤他,他已经在黑暗里走了很久。
第二,教育的终点,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让孩子愿意继续活着、继续学习、继续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如果为了成绩,把孩子的自信、热情、亲子关系都毁了,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孩子不想上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信号——他在呼救。听到了,就别装作没听见。蹲下来,看看他的眼睛,问问:“你是不是太累了?没关系,我在这儿。”
有时候,一句“我懂你”,比一百句“你必须学”更有力量。别急着拉他跑,先陪他歇一歇。等他缓过来,他自己会站起来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