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目光之下,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部惊险之棋已落,到底是问心无愧,落子无悔,还是举棋不定,重开一局呢?
而伴随着这次降息的一个更致命的问题,也已经浮出水面,那就是美联储突然宣布结束缩表。或许降息只是烟雾弹,缩表才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埋下了真正的定时炸弹。
要知道,降的是借钱的成本,而缩表缩的是市场上钱的总量。前者明面上是利率游戏,后者才是暗地里的货币闸门。而现在这道闸门正在悄悄打开,那么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而这个动作又是否能够改写全球财富的流向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这场金融博弈的神秘面纱,看看美联储这部棋背后的惊天真相。
要想理解美联储为什么突然踩刹车,你得先搞清楚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美国到底现在缺不缺钱。答案想必已经是路人皆知、显而易见的了,那就是极度缺钱。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现在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了。2024年财年光支出利息就花掉了1.1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已经超过了国防预算,成为了整个联邦政府的第二大开销,相当于美国政府现在每花6块钱就有1块钱得用来还利息。这个钱政府眼睁睁地看着它修不了路,建不了学校,也发不了养老金,它只能给过去的债务买单,这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粮、竭泽而渔。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窟窿还变得越来越大了。IMF做过一笔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会飙升到143.4%。也就是美国一年所创造的所有的财富加在一起,可能连债务的零头都还不上。
这就好像是你现在拿你自己的一部分钱去还利息,你可能会心疼。可是到了2030年,你或许全部赚来的钱可能都覆盖不了你的利息。届时就不是心疼的问题了,可能真的是五雷轰顶,万念俱灰。
更有意思的是,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的时候,意大利和希腊因为债台高筑被全球嘲笑。但后来,他们通过低下了高昂的头,勒紧裤腰带过上苦日子,债务问题正在逐渐缓解。而当下的美国丝毫没有要低下高昂的头的意识,而美国的债务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正在一路狂奔。这就像当年的差生开始奋发图强,而优等生却在这个过程中放飞了自我。
那为什么当下美国解决不了自己的债务问题,其核心还是在它的政治僵局上。当下美国的政客在反复在同一条河里面溺水,他们既要经济增长,又不想为经济增长承担代价。这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幻想才是债务危机的根源。
而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既然债务已经这么严重了,美联储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时候选择结束缩表呢?这就得从缩表到底是什么说起了。
简单来说,缩表就是美联储收紧水龙头,扩表就是开闸放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呢,美联储就开始疯狂印钞买债券,把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从几千亿美元吹到了9万亿美元,而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扩表。
而从2022年开始呢,为了应对通胀,那美联储又开始选择缩表这个动作,让每个月数百亿美元的债券到期消失,相当于从市场里面抽钱。
那么降息和缩表又有什么区别呢?降息它调节的是借钱的价格,而缩表控制的是市场上钱的总量。打个比方,降息就像超市打折促销,让你更有意愿去贷款消费。而缩表就是直接减少市场上流动的现金,让钱变得紧俏了。所以缩表对市场的流动性的影响其实比降息要来的猛烈更多。
那么美联储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结束缩表?表面原因是通胀回落了,经济稳住了,但真实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每年都要新发上万亿美元的国债。那这些债券它必须得有人买单,否则政府就借不到新的钱,那整个财政体系可能就会直接停摆。
过去,这个事不难办,因为中国、日本这些外国的买主都是主力军,可现在情况变了,中国持有的美债从峰值1.3万亿,目前已经降到了7307亿,减持将近40%。而日本虽然还是美债最大的持有国,但是增持的速度也明显在放缓。全球央行都不傻,都在默默增持黄金,减少美元的储备。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当中的占比已经跌到了30年的最低值。
那么当美债遇到了瓶颈期,外国买家不愿意再接盘买单了,那谁去买呢?答案只有两种,要么美联储自己印钱买,要么让国内的银行来买。而结束缩表,其实恰恰就是为了美联储重新下场买美债再进行铺路。
这个逻辑链条其实也很好理解。缩表期间呢,美联储不买新债,那么市场上的买家就要靠外国的投资者和国内的机构。可是外国人不买了,国内的投资机构也买不了这么多,结果国债发不出去或者利率直接飙升。而只有一旦结束缩表,美联储才可以重新开启印钞机模式,那印出来的钱就可以去光明正大的买国债了,给政府借债的行为进行兜底。
说穿了,这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政府发债央行买单,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印钞的超能力为财政赤字买单。经济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债务货币化,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引鸩止渴。
而与结束缩表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动作,就是美国的监管部门正在放松银行购买国债的限制。过去,巴塞尔协定规定,银行不能把太多的资产压在国债上,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政府跟银行捆绑得太紧,避免系统性的风险。现在呢,监管在悄悄松绑,把商业银行变成美债的蓄水池,这种看似自救的模式,它究竟会留下什么样的隐患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金融系统的风险会高度集中,银行的钱本来拿的就是老百姓的存款,去放贷去做投资,去刺激经济,现在却把大量的资产压在国债上。一旦美债的价格出现波动,那么银行账面上的资产可能就会大幅缩水。
2023年,硅谷银行的倒闭,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因为它持有大量的美债,利率上升直接导致它的债券贬值,引发大量的储户产生恐慌情绪,大量兑现,最终破产。一家银行倒下容易,但是整个金融的多米诺骨牌它一旦倒下,那就是系统性的崩塌。
其次就是通胀反扑的种子已经暗暗埋下,结束缩表就意味着停止从市场里抽钱。而银行买债就相当于变相往市场里注水,这就相当于市场上的钱会变多。那么商品和服务的供应的质量并没有跟上,而市场上的钱变多了,那只能是钱变得继续贬值下去。历史毕竟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样的脚本,纸币如潮,物价如火。一旦货币的闸门被打开,想要再关上,它可能就是覆水难收了。
那么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隐患,就是美元信用正在逐渐被透支。当全世界的人都发现,美国的国债原来是一种自产自销的游戏,政府借钱,央行印钱、银行接盘,整个循环正在极其完美的在美国内部大转。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的基础,必然会动摇。
就像一个人自己给自己写了个欠条,然后呢再拿自己的欠条继续当钱花,久而久之,谁还会相信你呢?那么这场金融游戏又与庞氏骗局有什么区别呢?聪明的玩家恐怕早就已经离场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央行当下都在抢购黄金的根源,黄金它不依赖于任何国家的信用,黄金本身它就是财富的终极象征。
所以回望历史,你会发现,当债务超过了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它的结局无非只有三种,要么是通过通胀去稀释债务,让老百姓的财富缩水,要么就是债务违约重组,引发金融海啸,要么就是帝国走向衰落,失去全球的主导地位。
美联储结束缩表,放松银行去买债,表面上呢是为了稳住局势,但实则是为债务货币化打开了后门。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提给了未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当货币政策被债务绑架,所谓的最优选择不过是最不快的选择罢了。
那么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实验,最后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或许答案就在不远的未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货币的闸门一旦打开,再想关上,恐就难如登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