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啊,短短几天时间,鸡排哥就完成了从"全网心头好"到"吐槽重灾区"的极限俯冲——前阵子刷到的还全是"摊主真诚不套路""鸡排外酥里嫩超治愈"的夸赞视频,评论区清一色"求地址""下次去景德镇必吃";转头再刷,画风就变成了"代排200块吃份鸡排疯了吧""这营销味都快溢出屏幕了"的吐槽,连带着他那句出圈金句都被网友玩成了梗:"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割韭菜"。这反转速度,比他炸鸡排时油温从六成热升到八成热还快,简直是互联网版的"过山车"体验!
![]()
犹记当初他在景德镇老巷口的那个小摊前,蓝色的铁皮推车擦得锃亮,炸锅旁摆着几瓶自家腌的辣椒和酸萝卜,烟火气十足。有顾客犹豫着要不要买,他手搭在炸锅把手上,笑得一脸憨厚:"妹子,你可以拒绝我,但请不要拒绝美味",说话时还不忘给锅里的鸡排翻个面,金黄的油星子滋滋作响,裹着肉香飘出老远。当时多少网友隔着屏幕都被这股实在劲儿打动,有人说"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有人专门从外地赶去打卡,就为了跟他聊两句、吃份现炸的鸡排,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不掺杂质的烟火气还仿佛飘在鼻尖,跟如今的热闹截然不同。
可谁承想,一场号称"全国巡炸"的活动,直接把他炸进了争议的漩涡里。这剧情反转之快,比电视剧编剧编的都敢写!
![]()
听说鸡排哥要搞"全国巡炸",第一站选在南京音乐节的时候,我内心OS还是:可以啊哥,这是要把美味传遍大江南北了,必须支持!
结果脸打得比刚炸好的鸡排还脆——消息刚放出去不到半天,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的"鸡排代排服务"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商品标题一个比一个吸睛:"南京音乐节鸡排哥代排,不用晒太阳直接拿""优先插队,保证拿到签名款",价格从30块的"基础排队位"到299块的"VIP专属通道"不等,简直把排队做成了分级服务。有个黄牛大哥更是在私聊里直言不讳:"单份鸡排代排200,含排队时长4小时内;两份打包350,还能帮你跟鸡排哥合个影"。这波操作直接看傻了网友,有人截图发在社交平台吐槽:"我吃的是鸡排还是奢侈品啊?200块够我买十份普通鸡排了",还有人调侃:"黄牛都开始卷餐饮行业了,这钱也太好赚了吧",我看完也是又笑又懵:一份裹粉油炸的鸡排而已,啥时候混上"奢侈品"待遇了,还得劳烦黄牛大哥亲自下场盯梢?
![]()
看到这我直接笑出眼泪又有点心酸:一份裹粉油炸的鸡排而已,啥时候混上"奢侈品"待遇了,还得劳烦黄牛大哥亲自下场?
音乐节当天,鸡排哥的摊位前果然排起了绕场三圈的"长龙阵",队伍里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自带小马扎,还有人专门雇了跑腿小哥替自己排队。四个小时就卖出去一千份鸡排,算下来平均每分钟就得卖出四份多,鸡排哥和几个帮手忙得脚不沾地,额头上的汗就没干过。更有甚者,顶着三十多度的大太阳排了俩小时队,轮到自己时脸都晒红了,接过鸡排的第一反应不是吃,而是举着手机对着鸡排哥说:"哥,能跟我说句'你值得一切美好的发生'吗?",说完还特意打开录音功能。旁边还有人排到队尾发现要等太久,当场跟代排的人砍价:"150行不行?我实在不想晒了",这场景说像买鸡排,倒更像参加什么明星见面会。
![]()
表面上看那叫一个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但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这排队的人群里,除了少数真爱粉,恐怕一半以上都是举着手机的自媒体博主——毕竟"鸡排哥同款"的流量密码,谁不想蹭一蹭呢?
难怪有网友灵魂拷问:"正常人大中午谁会花俩小时排份鸡排?怕不是闲得慌!"
![]()
更让人膈应的是,这事儿越品越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大戏。有网友扒出,鸡排哥走红还不到半个月,就火速注册了一家餐饮管理公司,原本注册资本只有5万,没过三天就增资到100万,经营范围更是从"餐饮服务"一口气扩展到"食品销售、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直播带货"等十多项业务。更有意思的是,他摊位前原本手写的"鸡排15元一份"的牌子,悄悄换成了印着公司LOGO的统一价目表,甚至有知情人透露,已经有MCN机构在跟他谈合作,想把他打造成"美食励志网红"。这商业化速度,比他炸一份鸡排从生到熟的时间都快,说是"火箭式变现"都不为过,跟当初那个说"只想把鸡排炸好"的摊主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当初那个围着油锅转、满身烟火气的朴实摊主,就这么在流量的裹挟下,慢慢变成了模糊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标准的"网红模板"。
![]()
现在的互联网也真是有意思,隔三差五就批量生产"XX哥":之前有拉面哥、卤鹅哥、灌饼哥,现在轮到鸡排哥,堪称"民间美食顶流流水线"。
而且每一款"哥"的剧情都如出一辙:从草根逆袭成情绪寄托,全网疯狂刷屏;接着被资本和流量疯狂消费,直到大家看腻了审美疲劳;最后光速过气,查无此人。这套流程走下来,比炸鸡排的步骤都规范。
![]()
鸡排哥之前在一次直播里也坦言,自己走红后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早上七点炸到晚上十点,手上的油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有时候累得连筷子都拿不稳。有一次他实在撑不住,想歇一天陪家人,结果刚发完通知就收到一堆私信:"是不是飘了?这点苦都吃不了""我专门从外地过来,你不营业对得起我吗",无奈之下他只能发视频道歉,镜头里的他黑眼圈重得像熬了三夜炸鸡排,眼神里全是疲惫。看着这一幕,我突然觉得,网友口中所谓"泼天的富贵",对他来说更像是"泼天的压力"——毕竟谁每天扛着几百个手机镜头炸鸡排,还要应付各种打卡、采访、合作邀约,能不慌不累啊?
现在网友们也终于熬出了"审哥疲劳",再看到这种"草根逆袭"的戏码,已经从当初的热血沸腾变成了冷静围观。
![]()
当密密麻麻的手机镜头怼着鸡排哥直播时,我突然觉得他不像个摊主,反倒像个被流量操控的"情绪符号",活生生变成了流量时代的"工具人"。那些过度的炒作、强行赋予的"励志光环",把原本香喷喷的烟火气,盖得全是铜臭味,比炸糊的鸡排还难闻。
鸡排哥自己好像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之前被问起万一流量退潮怎么办,他还挺清醒地说想保持平常心,从"网红"变"长红"。但懂的都懂,一旦被流量的齿轮咬住,想回头做回那个安安静静炸鸡排的摊主,可比炸出一份外酥里嫩的鸡排难多了。
说到底,一块普普通通的炸鸡排,撑死了也就承载着裹腹的快乐,哪扛得住那么多"励志""逆袭"的沉重期待啊?
![]()
鸡排哥这么快就"变味",与其说他自己没守住初心,不如说是整个流量生态在背后"作祟"。现在的互联网就像一个"造神工厂",只要有一个普通人身上有"朴实""励志""逆袭"的标签,就能被算法迅速捕捉,再通过各种剪辑、营销放大,短时间内推上神坛。而资本看到流量后就会蜂拥而至,用商业化手段疯狂变现,管你是不是愿意,先把"网红"的帽子扣上再说。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循环:一边疯狂把普通人捧上神坛,刷着"哥哥好棒""人间理想"的评论,满足自己对"草根逆袭"的情感期待;一边又带着"看翻车"的心态盯着对方,一旦发现商业化痕迹就立刻翻脸,骂着"变味了""忘了本"。这种"造神又毁神"的操作,仔细想想真挺讽刺的,说到底,我们追捧的可能从来不是那个真实的摊主,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符号"。
其实啊,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让鸡排哥关掉那些直播镜头,回到景德镇的小摊前,安安静静地炸每一份鸡排。
毕竟老祖宗早就说了,炸鸡排要控好油温,火大了就糊了;流量也是一个理儿,热度过了头,再香的鸡排也得变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