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子,妈妈想你了,我无法接受你离开的事实!"10月29日,山东宁阳县一位母亲在社交媒体的哭诉撕碎了无数人的心。她的4岁儿子在药店打针两小时后死亡,而20多天前,这个家庭刚为孩子庆祝了生日。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暴露出基层医疗监管的致命漏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一针致命:涉事药店暴露的医疗安全"三宗罪"
![]()
image
15点20分的注射成为生命倒计时的起点。监控显示,男孩刚走出药店便剧烈呕吐,操作者藏某某却安慰"一会儿就不疼了"。16点25分,孩子突发全身抽搐;17点40分,医院宣告抢救无效。卫健局通报确认三大违规:无处方注射、未做皮试、非持证人员行医。
![]()
image
涉事药店持有证照的医生当时不在岗,实际接诊的是其无资质的妻子与儿子。更令人震惊的是,使用的阿米卡星说明书明确标注"儿童慎用",而艾莫尔注射液成分至今未公开。这种草率操作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要求的正规流程形成鲜明对比——本该严格执行的"三查七对"(查用药史、过敏史、配伍禁忌;对姓名、药名、剂量等)完全被忽视。
![]()
image
乡镇医疗乱象调查:为何"夫妻店"能钻监管空子?
记者调查发现,涉事药店的操作模式在基层并非个案。"持证医生挂靠,家属实际坐诊"的现象占比超四成。这种结构性漏洞源于三重矛盾: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农村每万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城市20%)、低价医疗需求与专业服务供给失衡、监管人力与执法难度不匹配。
类似悲剧早有先例。2019年河南无证诊所输液致死事件中,同样存在资质挂靠问题。成本驱动下,许多药店打着"便民服务"旗号违规开展注射业务。中药注射液滥用尤为突出,尽管2018年国家已明令禁止儿童使用柴胡注射液,类似安痛定等高风险注射剂仍在基层泛滥。
夺命针背后的双重失守:监管缺位与公众认知盲区
这起悲剧暴露了双向失效。监管层面,基层医疗许可审批宽松,事后追责多以罚款了事。《执业医师法》规定非法行医致人死亡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实际执法力度不足。更严峻的是,涉事药店监控录像的30天保存期规定,让关键证据面临灭失风险。
家长层面则存在认知盲区。对"药店打针"的盲目信任、缺乏基本药物过敏常识,使得本可避免的风险演变成悲剧。医疗纠纷调解数据显示,基层医疗事故平均处理周期达11个月,超过60%家属因举证困难被迫接受调解。
堵住漏洞:从"以罚代管"到系统治理
改变需要多管齐下。技术层面应强制乡镇诊所安装联网处方系统,实现用药记录可追溯;制度层面需对"人证分离"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行医人员人脸识别打卡制度;公众教育则要通过短视频等渠道普及医疗风险知识。
男童生日照片与死亡时间的残酷对比警示我们:生命代价必须唤醒制度升级。当基层医疗的"便利性"以安全为代价时,每个家庭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唯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