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雨天里学生们撑着伞在校园户外徘徊,甚至有人搬来凳子坐在室外。原因竟是学校规定即便没课,学生也不许待在宿舍。
该校学工处工作人员回应,一年级学生有固定教室需上自习,对新生严格管理,旨在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而大二大三学生离宿,则是为督促锻炼。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引发了诸多争议。
![]()
学校的规定看似用心,却在执行中暴露出不少问题。视频中的场景令人心酸,学生无奈发问:“外面下着雨,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一问,问出了众多学生的心声。虽说部分人点赞学校的 “良苦用心”,认为能防止学生懒散,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 “被管理” 方式似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采取此类管理方式的高校并非个例。多年前,西安某高校就对学生宿舍实行半封闭化管理,要求上午没课不准回宿舍,同样引发舆论质疑与家长支持。此类管理,将学生 “赶出” 宿舍,虽给予一定自主空间,却未考虑周全。遇到下雨天,找不到自习室的学生便陷入无处可去的困境。
![]()
学校若要推行此类管理,就应提供相应配套措施,确保学生在特殊天气有合适去处,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足够室内空间。更关键的是,这种管理方式将大学生当小孩对待,简单粗暴。若学生缺乏自主规划与管理意识,即便走出宿舍,也可能将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睡觉等无意义之事上,背离了管理初衷。学生冒雨在校园逗留,这场 “荒诞剧”,凸显出学校将 “把学生赶出宿舍” 当成目标,却忽略了育人的本质,是打着 “严格要求” 旗号的形式主义,也是对学生的无端折腾。
![]()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深层矛盾——在“严格管理”与“自主成长”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不可否认,学校希望通过规范作息、减少“躺平”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但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的强制手段是否真的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当学生被迫在雨中徘徊,所谓的“好习惯”恐怕早已被抵触情绪消解。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管理无形中传递了一种信号:大学生仍需要被“看守”,而非被信任。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成人自主能力的否定。
事实上,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与其将学生赶出宿舍,不如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选择。例如,图书馆可延长开放时间并增设研讨区;社团活动可纳入学分激励;甚至允许学生在宿舍楼内开辟学习角。若学校能先搭建丰富的资源平台,再以柔性引导替代硬性规定,学生自然会更主动地走出舒适区。
![]()
此外,管理政策的设计也需体现人文关怀。雨天开放体育馆作为临时自习室、为无课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这些细节上的调整,既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教育学者早有共识:真正的习惯养成,必须建立在认同感之上。若管理只追求表面秩序,却忽视学生的真实需求,最终只会催生更多“阳奉阴违”的应对策略。
高校管理应注重实效,莫让形式主义作祟。“学生被赶出宿舍,冒雨逗留在校园” 的荒诞场景,不应再出现。广大高校应深刻反思,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对于高校这种管理方式,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