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鹤山一中“六八”届的校友,但由于家贫等原因,只是在1965年读完初中便失学了,当时还不满17岁的我,就这样拖着瘦小的身影,离开了依恋的校门,惘然地踏进了社会。
![]()
青年刘永广
初时回到农村,白天和一帮青年人一起出勤劳动,说说笑笑、倒还没什么,但一到晚上,万籁俱寂,只有深巷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叫,自己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便难免有一种失落和凄酸的感觉-如果我还在读书,现在该和同学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温习功课了,想着。想着,泪珠往往夺眶而出。
在失落之际,母校勤奋好学的校风,师长们语重心长的教诲,追求知识的欲望驱使我暗暗下决心要走自学的路。但在“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自学之难可想而知了。
![]()
上图是90年代初摄于旧文化馆天台(坐在椅子上的是著名音乐家宋军,左起宋晓咏、冼为农、刘永广、周郎)
自学,首先是确定学什么?在校时,陆志村老师是我们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曾将他珍藏的碑帖逐一给我观赏,还借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给我临习,在耳濡目染及陆老师言传身教之下,我确定了自学目标:学习书法。其次是学习文学创作。再者,我有一副较好的嗓子,当年在宋军老师亲自组织排演的《枣园之歌》中,我有幸成为歌咏队的一员。
![]()
背后为刘永广为古劳龙溪牌楼写的《龙溪首第》联 何志强 摄
在自学书法的过程中,我千方百计找到一些字帖来临摹,没钱买纸墨,只在写小字时才用纸墨,练大字时就找来几块吸水性强的阶砖,用笔蘸水书写。我还造了一块大木板,油上白油漆,用笔墨练习写字,既可以保留字迹,有利揣摸,分析利弊,又可随时洗掉,反复练写。我逐步领悟到书法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高深艺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无法达到较高造诣的。于是我又开始学书法的史略,源流,书论及书法美学等,以提高自己的艺术分析、鉴赏和实践能力。开始学习文学时,到处借书和有关资料,记得当时生产队有一位叫劳呜皋的,年纪比我大一点,也是个勤奋的自学者,他借了很多先前在《羊城晚投》等报刊剪辑下来的大量文学资料给我看,他有时从广州亲友处借得一些书或抄得几首好诗词,必与我分享。我在阅读完借来的文学著作后,写了不少笔记心得。对于特别好的章节、选段就摘抄下来。对《描写辞源》、《宋词》、《白香词谱》等书,我用毛笔原本抄写。文革期间,我曾奉命看管“牛栏”,结识了“栏”中的“牛”。他叫梁月清,有一定学问。此后,我常在深夜绕到他家侧门,悄悄敲门进去,往往一谈就通霄达旦。他对我的自学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自学音乐时,起初我找回学校的音乐课本来学习,不知怎的,原先在校时很多乐理知识都无心记取,但一旦自己下决心去学、去用就很容易入门了,后来又买了不少音乐资料、歌曲集,学习、视唱。当时我连收音机都没有,就靠听有线广播,模仿学习唱歌,后来,那个年代流行的歌曲,几乎都会唱了。
![]()
刘永广作为表演嘉宾在龙口霄南高水村举办的活动上高歌一曲 何志强
在那段农村务农的日子里,不管严冬酷暑,不管社会上几许风风雨雨,不管生活上多少波波折折,我都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田畴耕耘之余又在自学的园地里默默耕耘着,个中咸苦,难以言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当地有了点小名气。生产队办文化室,我当了室长,教群众学文化、学唱歌;大队组织文艺宣传队,我当了队长,编写排演节目,娱乐群众;公社搞泥塑阶级教育展览,我又去写资料,并饰演其中一个角色;搞水利大会战,我又去搞战地宣传,出学刊,办广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增广了见闻,打牢了基础,进步也就更快了。
1969年,我被聘请在古劳小学附设初中当民办教师,我这个初中生,竟担任了初一的班主任,语文课兼整个初中的革命文艺(包括美术,写字、音乐),但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
刘永广在鹤山一中旧水塔“饮水思源”前留影
1970年,我又以能写能编、能唱能跳的多方面条件,考入了只新增收3名男、3名女队员的县文艺宣传队。1973年我县重建粤剧团,我又到剧团工作,直至1982年。在这十年演艺生涯中,尽管食无定时,睡无定点,流动性极强,但我从不放松对自己学习上进的要求。我利用演出机会结交四方有识之士,登门拜访,向他们学习书法、演艺、创作......在这十年中,我身边总带备书籍,纸张笔墨,一有空便看书、学习、写字。为了学用结合,巩固提高成效,多年来,经常为剧团刻印剧本,写唱词字幕,搞布景、道具的书写,主动帮助当地剧场搞演出广告,改写剧本,探索粤剧改革......
![]()
上图为刘永广书法创作中(鹤山市委宣传部编的《鹤山有功夫》记录了鹤山12位咏春人物,刘永广为其中代表之一。 何志强 翻拍)
1983年,我从剧团到了县文化馆工作,才真正有了固定的工作岗位,安定的生活环境。我既当过《鹤山文艺》的编辑,又亲自组织过业余轻音乐队,还学习装裱字画,搞展览、布置橱窗。自己专长的书法,更加得到了练习的保障,1983年始,我的书法作品已在广东省书法作品展览中展出。1985年2月,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此后,书法作品常在本市展出或获奖,有的作品还赴港澳等地展出,有的作品被一些部门、单位送往国外、港澳作统战之用。1984年当了馆长后,虽然行政事务及面上工作多了,但我丝毫没放松文化业务的学习,近年来,社会上兴唱通俗歌曲,粤语流行曲,我又认真学习研究,并据自己多年演唱的心得,编写了《通俗歌曲唱法初探》,还应江门市群众艺术馆和江门市青年联谊会的邀请,两次到江门搞通俗唱法讲座。工余,我还学习种植盆景,至今已种有数百盆。经过多年的自学奋斗,现在,我基本做到了一专多能,这对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是非常有利的。.我的成绩得到了有关部门及社会的认许。评职称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获得了馆员职称(中级,相当于工程师)。我在社会上的主要职衔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江门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江门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事,鹤山县文联副主席,鹤山县书法协会副会长等。
![]()
刘永广的咏春招式
为了事业上的进取,我通常在深夜十二时后,甚至凌晨一至二时才睡觉,中午一般不午睡。光打理几百盆盆景就够忙的了,还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应酬,即使很晚才能回家,但也必然要看看书,写写字,能得整晚在家学习就很惬意。我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可让时光平白地浪费掉。生活上自己是很俭朴的,但一些工具书、艺术资料,却很会舍得花钱买,我觉得知识才是充实的财富。
![]()
刘永广(中)在鹤山一中大门前留影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希望在校的年青校友好好的珍惜自己幸福,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二、告慰一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升学读书的朋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知己知彼,加倍珍惜和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时代是不会辜负我们的;三、感谢一直潜移默化,循循善诱,从精神上影响我、激励我奋发向上的母校和师长们。
作者:刘永广(鹤山一中六八届校友)
签发、编辑:何志强
来源:1992年《南山之声》11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