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0月以来,俄乌战场的无人机攻防战愈演愈烈,俄军单夜拦截乌克兰无人机的数量屡屡突破百架,而巴以冲突中,哈马斯用小型无人机低空突防,轻松摧毁以军边境设施,让号称“中东小霸王”的以色列都束手无策。
这些“低小慢”目标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信号弱,传统防空导弹拦截成本高得离谱,以军拦截伊朗无人机时,单次拦截花费就高达13.5亿美元。
面对这种“打得起、拦不起”的困境,一款不用导弹的防空神器横空出世,俄罗斯推出的“冲动-PVO”机器人防空系统,靠自主操控的动能拦截器精准打击无人机,它真能成为现代战场的无人机克星吗?
![]()
无人机的泛滥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其造成的威胁却在持续升级,2023年5月,乌克兰无人机直接袭击克里姆林宫,尽管被俄方电子战系统成功拦截,但也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在应对小型无人机时的短板。
到了2025年10月,乌军对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规模更是达到新高度,10月24日一夜之间就出动111架无人机,其中一架撞上莫斯科近郊的公寓楼造成5人受伤。
而在巴以冲突中,民用无人机挂载简易投弹装置就能实现武器化,胡塞武装的大型远程无人机甚至能袭击特拉维夫,造成人员伤亡,以军即便识别出目标,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拦截失败。
![]()
乌克兰计划在2026年生产800万架无人机,其中90%都是用于近距离打击的FPV无人机,未来战场的无人机“蜂群攻击”将成为常态。
这种情况下,传统防空思路已经行不通,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导弹去拦截成本仅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无疑是“高射炮打蚊子”,寻找低成本、高效率的反无人机方案迫在眉睫。
其实俄军早就在反无人机领域持续探索,只是以往的手段都存在明显局限,他们曾尝试用电子战设备干扰无人机控制频率,阻止其起飞或偏离目标,“克拉苏哈-4”机动式电子干扰车就是这类装备的代表,但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干扰效果会大打折扣。
![]()
也曾动用“道尔-M1”防空系统模拟攻击无人机,这款系统在传统防空任务中表现不俗,但针对小型无人机时,存在反应速度慢、拦截成本高的问题。
此外,俄军还会释放烟幕进行可见光和红外遮蔽,可这种方式受天气影响大,且只能被动防御,无法主动摧毁目标,这些尝试虽然积累了经验,却没能形成规模化、低成本的防控能力,直到“冲动-PVO”机器人防空系统的出现,才真正补上了这一短板。
作为俄罗斯国防公司GumichRTK在Interpolitex2025国际展览会上推出的全新装备,“冲动-PVO”最亮眼的特点就是彻底抛弃导弹,改用动能拦截器实现“硬碰硬”打击。
![]()
这套系统搭载8枚“拦截无人机”射弹,每枚仅重1.35公斤,最高时速却能达到200公里,通过直接碰撞产生的巨大动能摧毁目标,这种杀伤方式比传统导弹的近炸破片效果更精准,也更适合对付小型无人机。
它的工作频谱覆盖700MHz至6200MHz,即便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也能稳定运行,不会像纯电子战装备那样容易被干扰。
作为紧凑型远程控制系统,它不需要人员近距离操作,能直接融入移动编队或关键地点的防空网络,让短程防空实现自动化,这对于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来说至关重要。
![]()
“冲动-PVO”的核心技术已经过实战级场景验证,并非停留在展会的概念产品,今年早些时候,在圣彼得堡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有人观察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私人安全团队成员携带一款小型FPV式无人机,专门用于反无人机行动,而这款设备正是“冲动-PVO”系统的手持变种。
从战场防空到要员近身保护,这种技术下沉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它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认可。
毕竟要员安保对装备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反应迅速、精准打击,还要具备隐蔽性和便携性,“冲动-PVO”的手持变种能被选入总统安保装备库,足以证明其技术成熟度。
![]()
这种多场景适配能力,也让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装备范畴,未来在民用基础设施防护、大型活动安保等领域都有广阔应用空间。
从战略层面来看,“冲动-PVO”的出现正在重塑俄军的反无人机体系,它没有替代以往的电子战设备、传统防空系统,而是形成了有效互补,构建起“电子压制+导弹拦截+动能精准打击”的多层级防御网络。
对于移动的作战车队来说,它可以随车部署,防范沿途的无人机侦察和袭击,对于前沿作战基地,它能实现广域覆盖,应对多批次、小规模的无人机袭扰。
![]()
对于民用机场、能源设施等关键目标,它低成本的优势能大幅降低防控成本,实现24小时不间断值守。
与美国“爱国者-3”这类依赖动能拦截但成本高昂的防空系统相比,“冲动-PVO”更注重规模化部署,用小型化、低成本的设计思路,解决了现代防空“拦得起、拦得快、拦得准”的核心需求。
不得不说,俄军这次找对了反无人机的核心逻辑,对付低成本、规模化的威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同样低成本、可规模化的装备应对。
![]()
“冲动-PVO”不用导弹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拦截成本,还减少了弹药储存、运输的压力,更适合长期作战消耗,其自主操控和远程控制的特性,也能减少人员暴露风险,让防空作战更安全高效。
虽然目前该系统的具体部署时间表尚未披露,但从它公开亮相的时机来看,显然是针对现代冲突中无人机广泛应用的现状量身打造。
![]()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未来的防空战场只会更加复杂,“冲动-PVO”的出现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防空不一定非要依赖昂贵的导弹,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动能拦截系统同样能发挥关键作用。
它不仅是俄军反无人机能力的一次升级,更可能引发全球短程防空体系的变革,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无人机威胁时,这种“机器人自主操控+动能拦截”的模式,或许会成为防空领域的新主流,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走在了前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