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传驾驶证、行驶证,甚至用无驾照者信息、编造车牌,竟能在哈啰顺风车微信小程序成功接单?近期媒体的实测结果,将哈啰顺风车的安全审核漏洞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也让“顺风车安全”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敲响警钟。
从实测细节来看,哈啰的审核标准呈现出明显的“双重面孔”。在哈啰APP申请车主,需提交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图片认证,流程相对规范;可一旦关闭该页面,系统便会引导至微信小程序,明确提示“免传证照,极速接单”。更令人震惊的是,记者用未考取驾照、名下无车同事的信息,随意编造车牌和车型,仅需一分钟就能完成 “认证”并接单,整个过程如同“走过场”。这种“APP严、小程序松”的操作,绝非技术漏洞那么简单,更像是平台为追求用户量和订单量,主动为安全审核“开后门”。
![]()
事实上,顺风车并非“无规可依”。交通运输部明确顺风车管理按地方规定执行,上海、广州、东莞等地均对车主资质提出明确要求:上海要求驾驶员有 1 年以上驾龄且无危险驾驶记录,广州需车主实名注册并上传车辆年检、保险信息,东莞则明确需提供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这些规定的核心,都是为了守住人车合规的安全底线。但哈啰小程序的操作,显然与地方监管要求背道而驰,将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回顾哈啰顺风车的过往投诉,此次审核漏洞并非“巧合”。此前已有用户吐槽遭遇甩客、宰客,甚至举报司机在高速上开辅助驾驶后全程睡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指向平台的粗放式管理,当最基础的核实车主身份都做不到,何谈约束司机行为、保障乘客安全?更讽刺的是,哈啰客服明确表示“无驾照、无行驶证者不符合注册条件”,但实测结果却与客服回应完全相悖,这种嘴上说安全,行动放宽松的态度,无疑会消耗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
![]()
此次事件还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小程序不能成为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小程序因“无需下载、便捷易用”的特点成为大家关注点,但部分平台却将其当作“监管盲区”,通过降低审核标准快速扩张。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平台与小程序开发者的责任划分往往模糊不清,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用户。顺风车虽属互助性质,但陌生人共处密闭空间存在风险,“实质审核”而非“形式审核”,才是对司乘双方的基本负责。
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约车平台早已不是单纯的商业主体,更承担着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用户权益的公共职能。哈啰作为出行平台,理应明白“安全是 1,其他是0”的道理。靠降低审核标准换来的极速接单,终会因安全事故反噬平台口碑。
![]()
此次漏洞曝光后,哈啰不能仅以“需向业务部门了解”搪塞,更需立刻整改小程序审核机制,将“人车合规”落到实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小程序生态的监管,明确平台主体责任,避免小程序成为安全黑洞。顺风车的核心是“互助”,而非“冒险”。只有平台守住安全底线,监管筑牢制度防线,才能让乘客坐得安心、司机跑得合规,让顺风车真正回归安全、便捷的出行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