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商业精英”如今却因渐冻症全身几乎失去行动能力。
起身需要3名阿姨同时搀扶,就连一口痰都可能让他窒息。
但在这样的绝境里,蔡磊没有选择等待“终点”的到来。
他一边坦然安排后事,一边用仅能活动的眼球操控仪器,每天工作到深夜。
这种对命运的死磕,竟让他的“渐冻”人生续写出别样的“传奇”。
2019年9月,蔡磊拿到确诊报告时,人生正处于高光时刻。
事业有成,儿子刚刚出生几个月,家庭美满。
谁也没想到,这个家族三代及亲属都没有渐冻症病史的人,会被这种罕见病“随机砸中”。
![]()
起初,有人将病因归咎于命运无常。
然而深究后才发现,渐冻症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它远比想象的离我们更近。
![]()
确诊初期,蔡磊的身体变化还不明显,只是偶尔感觉肢体乏力。
但病情进展极快,先是双手双臂丧失功能,手指无法打字。
接着面部肌肉萎缩影响说话吞咽,声音变得微弱。
后来双腿肌肉也在萎缩,随时有摔倒的危险 。
![]()
到2025年,他的身体已完全“冻住”。
胳膊软得像面包,能直接摸出骨头轮廓,放开手就会耷拉下来,肩膀比以前缩了5厘米。
吃饭、穿衣、翻身这些琐事,全靠3名阿姨寸步不离地照料。
每两小时还要躺下拍打身体,才能缓解神经压迫的剧痛。
![]()
最基本的喝水都成了难题,普通水容易呛咳引发窒息。
必须使用增稠剂调成糊状,再用针管慢慢喂入。
而渐冻症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患者意识始终清醒。
他能清晰感知身体一点点失去控制却无能为力。
![]()
妻子想来探望他,他却在屏幕上打下“我没事,你放心”拒绝妻子的探望。
但私下他却告诉护工,“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现在的样子,怕他们难过”。
没有人知道,这个在人前强硬的汉子,夜里要承受多少身体的剧痛与内心的煎熬。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时间正在快速流逝。
![]()
医生曾告诫蔡磊,好好休养做好护理,或许能多活几年。
但蔡磊拒绝了这种“等待死亡”的活法。
他说:“哪怕明天就死去,今天我也会努力24小时奋斗,因为我坚信有希望”。
他很快卸下公司大部分工作,却比以前更忙了。
![]()
他要为自己,更要为50万病友和这个病背后的无数家庭,搭建一座通往希望的桥。
新药研发有“双十定律”:需投入10亿美元、耗时10年,成功率却只有10%。
过去30年,全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发上砸了上万亿美元,几乎全失败了。
蔡磊没有退缩,他把自己的资源、人脉和积蓄全部押上。
![]()
从一个医学门外汉做起,翻遍中英文医学论文,一点点啃晦涩的专业知识。
他先做了件基础却关键的事,就是搭建了世界最大的渐冻症患者科研数据平台。
他添加了上千位病友的微信,说服他们记录病情进展和用药情况。
把一个个零散的生命数据,拼凑成对抗病魔的“信息堡垒”。
![]()
有了数据,他又像风险投资人一样,在全球寻找有潜力的研发管线。
他奔走在投资人、科学家和药企之间,说服他们为这个“希望渺茫”的领域投入资金。
全身瘫痪后,他学会了用眼球控制电脑,AI模仿他的声音与人交流。
![]()
每天晚上 11 点,护工都会提醒他:“蔡总,该休息了。”
可他往往会用眼控仪敲出 “再等半小时,把这个会议纪要看完”。
护工说,他经常工作到半夜 12 点,有时甚至会忘记吃饭,需要护工反复提醒。
![]()
如今他投资推动的“渐冻症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已在上海启动。
首批患者完成设备植入,未来或许能让瘫痪患者用思想连接世界。
只是没人敢问,他自己还能不能等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
2025年秋,一个消息让蔡磊的团队振奋不已。
![]()
他们参与研发的药物,对一位20多岁的基因型病友起效了。
用药前,安扬只能坐在轮椅上,连抬手抓东西都做不到。
用药三个月后,她不仅能自己扶着床头坐起来,还能扶着桌子慢慢行走。
于是她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发给蔡磊表达感谢。
![]()
蔡磊看到视频后专程去了医院一趟。
他坐在轮椅上,颈部靠护工用手轻轻托着,目光一直追随着安扬的动作。
看着她小心翼翼地迈出脚步,他的眼神里满是欣慰。
待安扬走到他面前时,他盯着眼控仪的屏幕,光标缓慢地移动。
半天才敲出一行字,让助理读给安扬听:“继续加油,我们都在等你走得更远。”
![]()
那一刻,安扬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而蔡磊只是用眼控仪打出一个 “微笑”的表情符号。
这是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多年,迎来的第一缕阳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份成功的喜悦背后藏着怎样的遗憾。
![]()
这款能给病友带去生机的药物,对蔡磊自己没用。
这些药物只对特定的“基因型”渐冻症起效,而他却不幸是“散发型”渐冻症。
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希望照在别人身上。
可他没有丝毫沮丧,反而格外振奋:“已经拯救了很多生命,这就是我拼搏的意义”。
![]()
随着蔡磊名气的增加,质疑声却从未停止。
有人说他得绝症了还“割韭菜”,有人说他只是装病博流量。
蔡磊不在乎这些负面评价,他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来辩解。
但他的付出却被无数病友看在眼里,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站出来为他发声。
![]()
一位来自山东的病友家属留言“我父亲经过蔡磊团队治疗后已经能自己翻身了,家里条件不好,而所有的治疗都是免费做的,你们好好了解事实了吗?”
另一位家属则写道:“蔡磊从来没向我们要过一分钱,反而给我们捐钱捐物,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为了名气和钱?”
![]()
如今的蔡磊,依然每天在眼控仪前工作到深夜。
清华大学研发的智能呼吸辅助装置、实验室里突破的“数字孪生”技术,都成了他新的期盼。
或许他无法亲眼看到渐冻症被攻克的那天,但他点燃的火种,早已成炬。
![]()
蔡磊的身体还在被“冻结”,死亡的阴影从未远离。
但他用仅能活动的眼球,在键盘上敲出了对抗绝症的“武器”。
用正在萎缩的肌肉,为50万病友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他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力量从不在长度,而在厚度。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