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
![]()
2025年11月7日《焦作晚报》A15版
他的最后一课
我的生命思考
作为教育线口的记者,我报道过无数优秀教师,但赵世芳老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与教育本质的灵魂叩问。
记忆拉回到2025年4月底。我在河南理工大学公众号看到,河南理工大学一位名叫赵世芳的老师,在与渐冻症抗争16个月后,生命垂危,家人决定在其身后将他的大脑和脊髓组织捐给国家脑库。我的心猛地一沉,“渐冻症”“最后一课”“器官捐献”,这几个关键词瞬间勾勒出一个悲壮而崇高的轮廓。我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条新闻,更是一个需要用敬畏和温情去记录的生命篇章。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赵世芳老师,我翻看了他生病后创建的“破冰记”抖音号和“破冰小记”微信视频号。
“疾病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像对待吃饭、穿衣、睡觉、娱乐一样,以一颗平常心待之。”
“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出生,也要尽己所能去接受死亡。接受不是摆烂,接受是勇敢面对,是迎难而上,是向死而生。”
“疾病冻住了我们向外行走的步伐,但冻不住我们向内探索的追求。”
视频里的他日渐憔悴,从站着讲述到坐上轮椅,从气喘吁吁到用上呼吸机,直到最后,依靠眼控仪进行交流。视频里有他对生命的思考,评论区里鼓励他勇斗病魔的祝福连绵不断:“赵老师加油!”“祝越来越好!”“期待渐冻症早日被攻克!”
这些滚烫的文字,是对他精神力量最直接的回应。
“他不抱怨命运,而是教我们如何面对。我们去看望赵老师时,他刚接受过治疗,戴着呼吸机的脸上,氧气面罩的压痕清晰可见。”赵世芳老师的一名学生说,“赵老师缓缓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海伦·凯勒的纪录片开始播放,他说‘疾病困住了身体,但困不住思想’,他的声音很小,但每一个字如惊雷般在我心中炸响。”
2024年5月,走路已经很吃力的他坚持坐轮椅到教室,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教室的屏幕上跳动着标题《唤醒生命——绽放蓬勃力量,实现繁盛人生》。教室里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站着听完了赵世芳老师的课。
为了这堂课,他提前一个多月在病床上准备课件,用语音输入软件逐字校对讲稿……这些他在生病前最得心应手的工作,现在却需要花费几十个日夜的时间。
“我希望能做点什么,继续助力你们成长。”赵世芳将自己的经历剪辑制作成《生命教育》视频课程,方便各高校学生在线观看。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赵世芳老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线上答疑。这种付出也得到了双向奔赴,他的微信群里、视频号的留言区里、收到的信件和快递里,经常会有学生和病友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感谢他的帮助和鼓励。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家人。
2025年4月30日,看着昏迷多日的丈夫,他的妻子谢女士拨通了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工作人员的电话:“我们要将大脑和脊髓组织捐献给脑库,希望医学研究有进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马上就是五一假期,会影响捐献吗?”赵世芳的家人始终坚定支持他的捐献意愿,也深知这次捐献对于赵世芳生命的重要意义。
作为记者,我记录过许多光辉事迹,但赵世芳老师的故事让我对“教师”“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传授知识,更用生命践行了“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的理工精神。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赵世芳老师就是这样的英雄。
他的器官已化作科研的星火,而他的精神,如炬,如火,继续照亮无数病友前行的路,点燃无数学子心中的灯。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报道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陈 彬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黄小霞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