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悉数出齐,今年前三季度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正如前不久多家险企发布的业绩预增“捷报”,不出市场所料,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大爆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五家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4260.39亿元,同比增长33.54%。
上市险企赚钱效应强劲的背后,是哪些业务在驱动发力,折射出怎样的市场趋势?展望2025年全年,哪些核心政策或变量会影响上市险企全年业绩表现?
投资驱动超预期
国寿领衔净利增幅
2025年前三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表现集体飘红。具体来看,净利润规模方面,寿险“领头羊”中国人寿以1678.0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居首。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规模也超过千亿,达到1328.56亿元。而后,依次是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8.22亿元、457亿元和328.57亿元。
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同样是中国人寿领衔五大上市险企,盈利增速高达60.5%。其次,新华保险亦展现强劲盈利增长势头,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58.9%。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的归母净利润也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8.9%、19.3%和11.5%。
聚焦到三季度单季的盈利表现,五大上市险企净利增速更显不俗。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的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91.5%、88.2%、45.4%、48.7%和35.2%。
剖析上市险企在去年同期“9·24”行情下,净利润依然能够实现高基数下高增长的原因,与投资收益的拉动不无关系。
中国人寿在三季报中分析称,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公司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中国平安也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资本市场在政策支持与科技产业趋势的双重驱动下,进入量价齐升新阶段。
的确,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持续向好,A股三大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涨幅分别达17.99%、28.46%、48.84%,此外,港股市场恒生指数涨幅也达到29.15%。
从上市险企配置结构来看,今年五家上市险企股票仓位也明显提升,推动资产端弹性加大。光大证券发布的相关研报分析称,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五家上市险企股票规模合计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8.9%,占总投资资产比例为9.3%,较年初提升1.5个百分点,股票仓位显著提升,且平安、人保提升幅度更为显著。
在此影响下,今年前三季度,多家险企总投资收益率超5%。三季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高达8.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7%;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5.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未年化的总投资收益率为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个险转型加深
上市险企发力银保
资产端和负债端是险企稳健经营的两个车轮,近年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监管加速引导行业压降负债成本,推动落地“报行合一”政策、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等。那么,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险企负债端表现几何?
先从寿险板块来看,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体现寿险公司业务增长潜力的新业务价值指标。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随着上市险企深化落实“报行合一”政策,推动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上市系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均实现大幅增长。
具体来看,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增幅最高,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76.6%,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也均超过40%。
中国人寿在三季报中分析称,公司聚焦价值创造与效益提升,深入推进产品和业务多元,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业务,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占比大幅提升;强化推动降本增效,新业务负债刚性成本同比明显下降,费用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渠道经营方面,在个险渠道转型调整加深、部分险企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承压的背景下,银保渠道受益于费用成本显著压降,且网点“一对三”限制放开等多重利好,再度扛起增长大旗,展现出强势崛起势头,上市险企也纷纷下注加大布局。
以太保寿险为例,该公司银保渠道相比代理人渠道有明显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规模保费同比增长2.9%,其中新保业务规模保费同比下滑1.9%;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583.1亿元,同比增长63.3%,其中新保期交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3.6%;中国平安三季报也显示,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中,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9%,远超其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23.3%的同比增速。
三季报显示,平安寿险主要通过开拓优质渠道、扩充高质量队伍、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价值成长。重点布局国有行及优质股份行,筛选扩充优质网点,以标准化经营深耕提产;通过快速提升优质人力规模,加强绩优队伍培育,提升专业水平;围绕客户需求,深化“产品+服务”运营推动体系提升竞争力。
另据新华保险三季报指出,前三季度,该公司银保渠道合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47.7%,同期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增速为5.1%。在渠道经营策略方面,新华保险同样是多维度发力,产品策略上,稳步推动分红险业务转型,构建多元产品体系;渠道建设上,持续优化渠道布局,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队伍建设方面,聚焦人才招募与体系化培育,持续强化绩优团队核心能力。
非车“报行合一”落地
头部机构有望受益
再来看上市险企财产险板块表现。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财险“老三家”的保费收入皆实现同比正增长,但增速水平不一。
其中,人保财险原保费收入4431.82亿元,同比增长3.5%;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62.47亿元,同比增长7.1%;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02.06亿元,同比增长0.1%。
同期,财险“老三家”承保效益也持续提升,综合成本率不断优化。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为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97%,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太保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为 97.6%,同比优化1.0个百分点。
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的背后,与头部险企强化费用管控,落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并不断提升承保品质不无关系。中国人保在三季报中指出,报告期内人保财险持续深化经营管理降本提质增效,提升核保理赔质效,加强销售费用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费用投入,实现承保利润3148.65亿元,同比增长130.7%。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险市场实施“报行合一”政策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前不久,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也正式落地。10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对非车险的费率管理,要求合理设置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上限,禁止通过虚列费用、变相支付手续费等方式突破备案标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报行合一”从车险拓展到非车险领域,这有助于推动财险公司降低非车险的经营成本,改善非车险承保盈利水平,而头部财险机构有望凭借规模、品牌、承保理赔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更加受益。
政策方面的利好不止于财产险,人身险方面,金融监管总局近期还发布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从深化健康保险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健康保险监管、优化健康保险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15项任务举措,并明确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
国信证券相关研报分析称,近期保险业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从健康险创新到非车险业务规范,利好龙头险企稳健发展。此外,资产端收益预期持续改善,政策与资产端双轮驱动,保险板块配置价值凸显。
事实上,截至10月31日收盘,年内A股五大上市险企股价也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其中,新华保险年内股价涨幅高达40.65%。此外,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涨幅分别为14.87%、13.36%、7.23%和6.68%。
此前西部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表示,坚定看好保险股的投资价值,核心在于负债端反内卷下的供给侧改革叠加权益资产上行的显著受益,促使保险将成为结构转型下金融业最具成长性的产业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