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深度学术搜索
郑永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校长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亚洲政治经济评论》主编;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
每年诺奖季,中国社会总会掀起一场独特的“诺奖躁动”。我们拥有世界级的科研投入、庞大的学者群体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为何仍与诺奖“一步之遥”?文章作者通过深刻剖析,揭示了这一悖论背后的原因:诺奖青睐的基础研究,需要研究者带着纯粹的好奇心探索,但当下我国存在“帽子”“级别” 等形式的诱惑、行政化的干扰,以及“有组织科研” 对个人兴趣的压抑,都在消磨这份纯粹。更根本的是,来自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在助力诺奖成长的“土壤”上,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体系,都过于追求培养 “才”,却忽略了先培养有自主兴趣、形成独立思考的 “人”。本文不只是讨论诺奖,更是剖开我们科研与教育的深层肌理。诺奖渴望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科研环境与教育土壤的深刻拷问。
如果仅从指标来看,郑永年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诺奖社会”的条件:我国学界和知识界的生活水平已超越中产水平,在一些中心城市,群体的生活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有世界级的学术和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在一些学科(例如医药)中,学者拥有巨量的样本,巨量的样本往往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所渴望的,这也是推动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合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根源;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中国的研究产出量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论文大国”。
但诺奖青睐的基础研究,尤为需要研究者带着纯粹的好奇心探索,但当下我国存在“帽子”“级别” 等形式的诱惑、行政化的干扰,以及“有组织科研”对个人兴趣的压抑,都在消磨这份纯粹。另外还有来自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的更深层次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环境与土壤两个方面思考。
阻碍中国学者获诺奖
的内部环境因素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图源:新华社
诺贝尔奖属于基础研究,强调的是原创性的研究和发现。而应用性研究则很难获得奖项。基础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一是研究者独一无二的兴趣,独特的兴趣和好奇心决定了研究者是否可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二是研究人员所具有的自由,经验地看,政府资助越多而干预越少的地方,科学家们的幸福指数最高,他们的研究效率也最高。
三是研究者们所具有的经费保障。
郑永年教授认为,如果从这些方面来检视中国学者所处的环境,就能看到中国学者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是“帽子”。郑永年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得到像中国那样的一个学界拥有如此众多的“帽子”,中国不同的“帽子”,具有不同的含金量,为了争取一顶“帽子”,学者们花费巨大的精力,可以通过无所不用的手段。
第二是“级别”。郑永年认为,中国学界各领域常被各种“学阀”所控制,知识界的竞争基本上表现为学阀之间的竞争。与同为东亚也有学阀现象的日本不同,挑选接班人的时候,日本学阀会挑选最优秀的人接班,但在中国学界,学阀往往是“武大郎开店”,为了保持其终身的影响力,他(她)绝对不会把最优秀的人挑选出来,一个学阀一旦消失,往往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难以实现传承和积累。
第三是“位置”。中国学界基本上仍然是一个行政主导的体制,不同的位置决定了可获得资源的多少。若能获得位置,“屁股指挥脑袋”的原则就开始发挥作用 ,学者一旦变成“官员”,往往会荒废研究。
第四是“荣誉”。在极其势利和功利的环境中,对很多学者来说,争取荣誉也就是争取利益,如果无法带来实质利益,荣誉便毫无价值。学者们对自己荣誉的不尊重与社会对学者荣誉的轻视互相强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是“有组织科研”。研究者们的兴趣往往需要服从于组织或国家的“兴趣”。“有组织的科研”的目的性和工具性都很强,因为所从事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国家或者组织所设定的目标。因此,研究者们的兴趣很少是自己的兴趣,或者说自己的兴趣要服从于组织或者国家的“兴趣”也往往导致思想市场的缺失。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没有自己的兴趣,研究者们的研究大多都是工具性的,也就是“生活”和日常工作而已。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与文化土壤。
迄今的中国教育秩序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才”。这个“才”在前期由家长和老师等广义上的“组织”决定。而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系统更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工具,学生必须实现国家的“兴趣”。很多人说有自己的兴趣,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而是他们的家长、老师和教授所给与他们的兴趣。学生厌学和学者厌研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的结果。
对各个层面的权力载体(无论是政治还是资本)来说,培养人才就像生产“土豆”一样。这种局面的延续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说实现人们摘得诺奖的目标了。
![]()
中国教育体系的结构(图源:Collegenp尼泊尔最大教育网站)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