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拦截、无限弹药、低成本防御,一架歼-11B战斗机携带两个特殊吊舱,悄然改变了空战规则。
近日,央视军事频道在报道中展示了一段CG动画,画面中的歼-11B战斗机机翼下挂着两个圆滚滚的大家伙,不是导弹,也不是副油箱,而是机载激光炮吊舱。
官方报道明确使用“激光武器等设备的装机应用”来描述,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在战斗机上实现激光武器实用化的国家。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验证,而是走向实战化的装备展示。
![]()
从央视公布的CG画面来看,这款激光武器吊舱尺寸与歼-10机腹的800升副油箱差不多大。吊舱头部有光学窗口,整体呈流线型设计,由歼-11B机翼内侧的重载挂点携带。
这款激光吊舱的体积比普通电子战吊舱粗大不少,重量也不轻,需要重载挂点才能承受。与传统的导弹不同,激光武器吊舱没有弹头,不装炸药,它依靠集中能量来摧毁目标。
歼-11B一次携带两具激光吊舱,分别挂在左右机翼下方。这种布置方式形成了一个前方防御扇面,专门针对正面来袭的威胁。
![]()
激光武器的最大优势就是快,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这意味着从锁定到命中,几乎不需要时间。现代空战中,最快的导弹速度也不过6倍音速,与激光相比慢如蜗牛。
当敌方飞行员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呼啸而出,传统应对方式只能是机动躲避或发射干扰弹。但现在,歼-11B可以静待导弹进入激光射程,然后无声无息地射出一束光。在肉眼无法察觉的瞬间,导弹的导引头就被烧穿,变成无头苍蝇。
激光武器不仅快,成本还极低。发射一次激光的成本大约只要一美元,而一枚空对空导弹的价值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用导弹拦截廉价的无人机,好比“大炮打蚊子”,而激光武器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
激光武器是个“电老虎”,一次发射所需的电能相当于几十台家用空调同时启动。传统战斗机的发电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中国科研人员为此开发了“能量综合机电系统” ,相当于给战机安装了一个智能充电宝加超级散热器。这套系统平时把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激光武器需要发射时,瞬间释放能量。
同时,系统能快速散去激光发射产生的巨大热量,避免损坏战机设备。这正是央视报道中强调的“对机电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背后的含义。
![]()
激光武器的出现,让传统空战规则面临重构。超视距空战原本比拼的是谁先发现目标、谁先发射导弹。但现在,即使被敌方导弹先锁定,激光武器也能在最后阶段进行拦截。
无人机蜂群战术曾经让人头疼,因为这些低成本无人机用昂贵的导弹去拦截实在不划算。激光武器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战机电力充足,就能持续射击,对付成群无人机也不再是难题。
激光武器几乎无噪音、无烟雾、无明显弹道,这让它在电子战环境中能隐蔽作战,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机载激光武器并非万能,它仍有自己的弱点。大气中的水汽、云雾会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射程锐减。在沿海湿度70%的环境中,300千瓦激光的有效射程可能从理想的100公里骤降至20公里。
这意味着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激光武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目前激光武器的功率仍然有限,还无法直接摧毁敌机,主要用作防御来袭导弹。要实现对战斗机的直接攻击,还需要功率上的更大突破。
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早,但至今仍未在战斗机上实现实用化。他们的自卫高能激光演示器项目因为散热、功率密度等技术瓶颈,已在2024年终止并转入技术储备。
![]()
尽管目前激光武器仍以防御为主,但它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央视报道中提到的“能量综合机电系统”,不仅服务于现在的歼-11B,也为未来六代机奠定了基础。
随着激光功率不断提升,未来它可能从单纯的防御武器,升级为能直接攻击敌方战机传感器的主战武器。从陆地“寂静猎手”到海上LY-1舰载激光炮,再到现在的机载激光武器,中国已构建起覆盖海陆空三域的激光防御体系。
歼-11B的激光吊舱虽然还是试验性装备,却标志着中国在机载激光武器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
在世界各国还在探索机载激光武器可能性的时候,中国的歼-11B已经携带着激光吊舱飞上蓝天。美国同类装备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我们已经从概念走向实战。
这场光速革命,不仅仅是一件新武器的列装,更意味着未来空战规则的彻底改变。当导弹再也无法保证击中目标,当战机的防御从被动躲避变为主动拦截,空战的历史正在被重新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