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砒霜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剧毒有名,古代小说里下毒杀人十有八九用它。学名叫三氧化二砷,化学式As2O3,白色的粉末状,无色无味,溶水后啥痕迹都不留,一点点就能要人命。但它不光是毒药,还当农药用,救过不少庄稼。问题是,这玩意儿怎么炼出来的?原料哪来的?产量最多的地方又是哪儿?
最早有文字记载炼砒霜的,是东晋时候的葛洪,这哥们儿是道教大牛,写过《抱朴子》。大概四世纪初,他炼丹时,用雄黄矿石加硝石和松脂,在丹炉里高温烧,炉里冒烟,冷却后就析出白粉,这就是砒霜的前身。
雄黄是As4S4,含砷硫化物,烧的时候氧化脱硫,变成As2O3。葛洪在书里写得清清楚楚,说这东西能治病,但剂量大了立马完蛋。这是最早可靠的单质砷提炼记录,比西方早一千年。之前古人可能零星搞过,但没系统写下来。从那以后,砒霜就正式登场了。
原料呢,叫砒石,又名信石。为什么信石?因为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和河南信阳,这俩地儿出产最多,地名带“信”,就这么叫开了。信石有红白两种,红色多,块状像硬土,敲碎容易。
![]()
红色信石初烧出的粉叫鹤顶红,鲜红一片,像丹顶鹤脑袋上的肉,但鹤头顶真没毒。这红粉毒性强,但颜色太扎眼,下毒显眼,只能皇帝赐死用。后来技术升级,把红粉再提纯,变成白色霜状,就是咱们熟知的砒霜,毒更猛,藏得更好。
炼制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主要靠升华原理。明朝崇祯十年,宋应星写《天工开物》,这书是古代科技百科,把过程写得门儿清。步骤是这样的:先挖矿井取信石。井里常积绿水,得用桶抽干,不然人下不去。矿块晒干,敲碎。
然后建土窑。窑底铺木炭或硬柴,上面堆信石,窑高一丈多,顶上砌弯曲烟道,像烟囱,口子上倒扣大铁锅或铁釜。点火烧,温度得一千多度,信石挥发成砷蒸气,顺烟道冲上去,遇冷铁锅壁凝结成霜。烧一轮,锅上积一层,厚一寸停火凉透,再烧下一轮,一锅能刮好几斤。砸开铁锅,底部有铁锈杂质,上面纯白霜就是成品。整个过程跟蒸酒似的,气态冷却固体。
红砒霜呢?多从炼铜银的炉烟里收,冶炼含砷矿,烟气冷凝就红了。白砒纯度高,农用多;红的染料用。书里说,操作得在上风口站十丈远,下风草木全死。工人一年一换,不然头发胡子掉光,皮肤烂,肺坏,重则几个月挂。风险大,但产量高。
![]()
说到产量,明代衡阳牛的一塌糊涂。《天工开物》直说:“近则出产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一钧五十斤,万钧三十万斤,一厂一年这么多,全国头把交椅。衡阳为什么多?地理好,湘江水运方便,原料从江西河南运来,成品卖北方南方。其他地方有,但规模小。北宋《开宝本草》就提过小量药用,明时爆发的农需推高产量。每年全国卖几百万斤,主因农田用。
为啥农用这么多?老鼠牛虻毁庄稼,农民把砒霜拌麦豆种子,鼠碰上吃死;稻秧根蘸点,下水杀虫。山西河北豆麦地、浙江宁波绍兴稻田,全靠它保收成。齐民要术里早提过,宋应星确认。还入火药做雷管,染铜变白铜青铜。医药上,宋开宝本草载小剂量治疮疥,孙思邈千金方有配方。后来治疟疾白血病。
现代呢?砒霜没绝迹,但管得严。中国是砷矿大国,湖南锡矿山、云南个旧出矿多。工业提炼用电炉或回转窑,纯度99%以上。农药时代用过巴黎绿(含砷),现在禁了,主做医药。九十年代,张亭栋用三氧化二砷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愈率90%,全球轰动。
2009年国家药监批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上市,救人无数。癌症皮肤病外用膏药也行。但生产污染重,锡矿山当年锑砷渣堆山,河黑鱼死,现在国家花大钱治,植树复绿。
这东西双面人,一面杀,一面救。古代炼法原始,靠手工窑,工人命贱;现代高科技,救命药。产量从衡阳万钧,到今工业万吨级,但用途变了。想想看,葛洪炼丹求仙,宋应星记工,农民拌种,皇帝赐死,全链条中国原创。毒归毒,功劳不小。
砒霜为什么这么毒?As2O3进体,绑蛋白,堵细胞呼吸,半小时腹痛拉血,十二小时完。LD50才15mg/kg,牛奶硫磺解不了。银针试毒?古代砒霜不纯,带硫,银变黑;纯的试不出。鹤顶红多是红砒,硫多。
![]()
历史产量数据少,明时衡阳顶峰,清代续,民国乱。五十年代湖南年产几千吨,出口换汇。现在环保限,产量降,但药用升。全球砷80%中国产,精炼出口。
砒霜是人类聪明与代价。炼成容易,用好难。衡阳那厂,工人冒死换饭碗,农民省种子,医生救病人。值不值?历史说了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