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指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带领乐团献演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并携手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共同呈现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从上半场的莱茵晚霞,到下半场的战火硝烟,一场音乐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碰撞。
![]()
不过,当晚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正当观众陶醉在“勃小协”的美妙乐声中时,沙哈姆手中的琴弦突然断了。他迅速接过乐团首席马骏一的琴,继续演奏。第一乐章结束时,音乐总监余隆示意给沙哈姆一些时间更换琴弦,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观众静静等待,无一人退场。此时此刻,是观众和艺术家的温情互动,也是上海观众观演素质的最好体现。
当沙哈姆重回舞台时,掌声如海浪般袭来,沙哈姆全情投入,开始第二乐章的演奏。在演出现场断弦,对音乐家来说,是个极具挑战的舞台意外,但也给了艺术家一次展现高超技艺、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这一晚的沙哈姆,在上海观众的理解和配合中,成功化险为夷。
![]()
科研家庭走出的小提琴大师:17岁救场成名的传奇起点
沙哈姆的履历其实有些传奇:这位格莱美奖得主出身于一个纯粹的科研家庭——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细胞遗传学家,哥哥也追随父母脚步成为了科学家。“每次家人聊科学、聊研究,我都插不上话,于是就回到房间去练小提琴。”但其实,理工科出身的家庭成员对音乐也颇有热情——沙哈姆的父亲会拉小提琴,母亲和哥哥都会弹钢琴。
沙哈姆回忆,自己走上音乐之路的契机,或许源自童年时父母唯一一次合奏的场景。“那时我们兄妹三人都还小。有一天,我母亲坐在钢琴前,我父亲拿出了一把小提琴,他们一起合奏了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的慢板乐章。那一幕在我记忆中只发生过一次,仅此一次。但我想,那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是个很深刻的时刻,让我感受到音乐是一件特别的事情。”
从小显现的音乐热情和天赋,因为17岁的一次意外救场,得以全面绽放。当时还在高中上英语课的他,突然接到校长通知,伦敦交响乐团因独奏家帕尔曼临时取消演出,急需他顶替演奏布鲁赫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他们可能找了前面一百个小提琴家都无法赶到,我太幸运了。我也从来没有真正搞清楚他们为什么会选我。但大约在一年之前,我曾和伦敦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演奏过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或许这也是我能接到电话的原因吧。”
沙哈姆坦言。这次与伦敦交响乐团的合作大获成功,媒体争相报道,也为他开启了职业演奏生涯的大门。此后,他斩获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格莱美奖等权威奖项,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从《梁祝》到《飞飞歌》的深情联结
沙哈姆与中国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已萌芽。父亲出差中国带回的音乐磁带和书籍,让他对这个东方国度充满好奇;而广东籍的岳母,更让他与中国文化多了一层亲近。
作为第一位发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将其纳入音乐会节目单的西方演奏家,沙哈姆对这首作品的情感尤为深厚:“每次演奏都会让我感动得流泪,音乐非常美。”为了精准诠释这部取材于越剧的作品,他特地向中国小提琴家和二胡演奏家请教,最终实现了东方神韵与西方技术的完美融合。此次演出返场曲目依旧选定《梁祝》,对他而言显得格外意义非凡。
这份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并未止步于《梁祝》。沙哈姆透露,近期将发布一张全新录音,收录作曲家盛宗亮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飞飞歌》(英文名为《Let Fly》)。这部时长约30分钟的作品,灵感源自中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歌唱方式,更承载着作曲家对女儿“飞飞”的温情。“我很幸运能首演这部作品,现在终于和Ton Orchestra在纽约巴德学院完成了录音。”提及这部作品,他难掩兴奋。
1998年9月,沙哈姆首次访沪,在刚开业的上海大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自此与上交结下不解之缘。而他与余隆的深厚情谊,更是源于2000年的一次紧急救场——余隆邀请他顶替临时取消的独奏家,与德国广播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排练不足48小时的他最终“零失误”完成演出。“他真的是非常好的朋友,舞台上合作无间,台下总在关心帮助别人。”沙哈姆感慨道。
![]()
经典演绎:勃拉姆斯协奏曲中的友谊颂歌
此次与上交合作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沙哈姆情有独钟的作品。“这首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核心是‘理想的友谊’。”沙哈姆解读道。勃拉姆斯终身未婚,友谊是其生命中重要的支撑,而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正是他写给挚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友谊颂”。
少年时的勃拉姆斯在汉堡聆听约阿希姆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深受震撼。二十年后,勃拉姆斯自己写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c小调交响曲》,和贝多芬的作品调性一样(贝多芬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D大调的,勃拉姆斯也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是c小调),也许这之间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沙哈姆此次选用约阿希姆创作的华彩乐段,更贴合作品的友谊内核。“约阿希姆的座右铭是‘自由但孤独’,勃拉姆斯则是‘自由但快乐’,两人的理念都融入了音乐。”他细致分析:“开头旋律空灵无和声,再次出现时以卡农形式交织,交给小提琴后以吉普赛风格即兴展开,五分钟后才在高音区‘找到朋友’。两个声部全程对话,动人至极。”
对于这次与上交的合作,沙哈姆也是赞不绝口:“勃拉姆斯的协奏曲更像室内乐,需要不断与乐团对话,和双簧管、木管等声部呼应。上交太出色了,第一乐章的声音就很美,我都舍不得进来演奏。和他们合作,就像加入纽约扬基队那样,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太棒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