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现代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超过过去四千年的任何时期。全球变暖引发的海洋热膨胀与冰川融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海岸线。对中国而言,持续的地面沉降叠加全球海平面上升,使东南沿海城市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
关键词:气候临界点、暖水珊瑚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
郭瑞东丨作者
赵思怡丨审校
![]()
论文题目:Modern sea-level rise breaks 4,000-year stabil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00-z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5日 论文来源:Nature
全球加速:海平面变化进入“非常态”
量化驱动海平面变化的物理机制——包括全球平均海平面和区域至地方分量——对于可靠的未来预测和有效的海岸管理至关重要。为此,研究团队整合了来自全球的数千份地质记录——包括古珊瑚礁、红树林沉积物和贝壳层等天然档案——重建了近12,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历史。这一时期始于上一个冰期结束后的全新世,是现代海洋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
研究表明,自 1900 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1.5 毫米,这一速率在过去四千年的任何一个世纪都未曾出现。研究指出,当前的加速主要由两大物理机制驱动: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变暖,海洋吸收热量并膨胀。同时,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融化,为海洋增加了更多水分。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全球海平面进入持续上升的“非常态”阶段。
中国的双重风险: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叠加
对于中国而言,威胁不仅来自海平面的上升,更来自脚下的土地。地面沉降是指地球表面逐渐下沉或沉降。它可以由于地质过程而自然发生,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引起,例如地下水开采。上海、深圳、香港等沿海城市多建于三角洲沉积区,地质结构松软,天然易于下沉。快速城市化和地下水开采加剧了这种趋势。
研究显示,上海部分地区在20世纪累计下沉超过一米,这一幅度是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数百倍。如此剧烈的沉降使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哪怕上升几厘米,也可能显著提高洪水与风暴潮风险。
![]()
图1a:海平面替代指标的空间分布及中国海岸线主要城市,b,研究地点全新世早期,c海平面替代指标的时序分布直方图
研究团队综合分析了地质记录、沉降监测和人类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中国两大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这些地区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国际制造业中心。如果沿海地区发生风险,全球供应链将面临脆弱性。
结果显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上海的部分地区在 20 世纪下降了超过一米(约三英尺)。这一速度比当前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快了几个数量级。海平面上升几厘米将大大增加三角洲地区的洪水风险。
![]()
图2:区域影响对时空海平面变化的贡献
科学应对:从调控地下水到地质减灾
科学应对:从调控地下水到地质减灾。上海通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并实施人工含水层回灌工程,有效减缓了地面沉降。
该研究还提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地图,标识出主要沉降热点,为城市规划、堤防设计和防洪体系建设提供了量化依据。这一经验表明,科学监管与工程治理的结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延缓城市下沉的速度,为沿海韧性建设赢得时间。
虽然该研究聚焦中国东南沿海,但其结论具有全球适用性。纽约、雅加达、马尼拉等世界主要城市同样位于低洼的三角洲平原,面临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的“双重威胁”。
正如研究作者在论文中指出的那样:
“地质记录是人类观察未来的窗口。理解海平面的长期演化规律,能帮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气候中找到安全边界。”
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海平面上升已不再是遥远的地质现象,而是正在重塑沿海城市命运的现实力量。对中国乃至全球而言,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的历史,更提供了一面面向未来的镜子。
延伸阅读|集智百科词条:〈参与的2050〉——构建一个全球级别的大预测系统
“参与的2050”(Participated 2050)是一个预测、规划、参与未来的游戏;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合作的研究项目。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预测、规划、影响2050年人类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
这一计划的核心理念是:2050年的世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无法靠单一学科或个体预言来推演。唯有通过群体智能与系统模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更科学、更全面地理解并塑造未来。
↑↑↑扫码直达百科词条
地球系统科学读书会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确认2023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气候变化正在以高温、干旱、洪水、野火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形式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经济论坛《2024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作为首要值得关注的风险。地球作为一个多要素、非线性的开放复杂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并有效应对正在面临的气候变化以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等一系列议题,实现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能够深入理解人类世背景下地球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机制,并为人类应对未来的地球系统科学重大挑战提供一套科学的认知框架,集智俱乐部联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陈德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樊京芳、东莞理工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陈爱芳、南开大学副教授戴启立老师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生班崭共同发起,将组织大家从新的研究范式出发梳理相关文献,并深入研读其中涉及的理论与模型。
详情请见:
「系统科学前沿」系列课程第二期
在AI浪潮席卷、生命奥秘不断揭示、社会演化加速的今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用个体视角难以解释群体行为,单点优化难以解决系统瓶颈,简单因果逻辑在多因素交织中失效。复杂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我们理解自然、生命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继的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与集智学园再度携手,重磅推出。本期课程会带领您从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洞察复杂系统背后的精妙秩序与演化之理,赋能您在科研、产业与个人成长中的创新实践。
![]()
详情请见:
1.
2.
3.
4.
5.
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