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近的动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荷兰那边强制撤换安世半导体中国籍CEO的风波还没平息,英国人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而且一出手就奔着整个工厂去,扬言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强制收购安世在曼彻斯特的工厂。
这操作简直比荷兰还要明目张胆,荷兰只是换人,英国这是打算直接抄家。这一连串的打压背后,究竟是单纯的“国家安全”焦虑,还是早就设计好的一场围猎?
要看懂英国这波操作,得先把视线移到荷兰。今年六月,特朗普政府开始向荷兰施压,目标直指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张学政。理由还是老一套:他是中国人,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到了九月底,荷兰政府果然就动手了,启动了所谓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干净利落地解除了张学政的职务,连带着把安世所有的中国高管层都给清洗了一遍。
![]()
这件事在国际商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张学政可是带领安世一路走来的关键人物,他的专业能力是业界公认的。荷兰此举,无异于告诉全世界,政治可以毫无顾忌地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
荷兰这么一搞,等于给英国递上了一份现成的“作业”。英国一看,原来用法律当幌子这么好使,于是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对曼彻ESTER工厂下手。荷兰换帅,英国抢厂,手段一步比一步卑劣。
其实,对英国来说,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21年,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纽波特半导体工厂时,英国政府就玩过同样的把戏,同样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帽子一扣,强行要求安世把工厂转手给美国公司Vishay。
当时安世为了收购纽波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本想将其打造成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结果英国政府突然翻脸,让安世的所有计划都泡了汤,只能忍痛割爱,蒙受巨大损失。
![]()
没想到,才过了四年,同样的剧本又在英国上演,只不过这次的目标换成了曼彻斯特工厂。这家工厂虽然只是安世全球版图的一部分,但每年贡献18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占公司总收入的12%,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面对西方的步步紧逼,很多人以为又会是一场口水战,但这次北京的回应却异常迅速和精准。在英国宣布制裁11家中国公司的清单后不到24小时,一份关于工业用人造钻石出口管制的通知就悄然出台。
这一招堪称“于无声处听惊雷”。普通人可能对人造钻石没什么感觉,但在半导体行业,这玩意儿是绝对的散热王者。芯片功耗越高,越需要它来降温,其导热系数是铜的五倍。
美国高性能芯片七成的散热底板都依赖中国的供应,而英国许多芯片设计公司,用的也是这条供应链上的产品。一个审批流程,就能让整个高端芯片的封装节奏慢下来,其连锁反应可想而知。
![]()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拧巴的场面。唐宁街的政客们在议会上慷慨激昂,大谈“价值观”和“安全风险”,仿佛要立刻与中国“脱钩”。可另一边,伦敦金融城的研究院却在飞快地计算,人造钻石审批只要延长两周,英国半导体设计业就得多掏1.1亿英镑。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商会的代表团正组团前往上海参加进博会,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脱欧之后,英国经济本就脆弱,通胀高企,能源账单飙升,实在经不起供应链的折腾。
从苏格兰的威士忌到罗罗公司的飞机发动机订单,哪一样离得开中国市场?谢菲尔德一家粉末冶金公司甚至公开喊话政府,“别把供应链当气球随便戳”。这种政治强硬和经济依赖的矛盾,正在撕裂英国社会。
从荷兰的人事干预,到英国的资产强夺,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已经越来越不加掩饰。这背后,是美国主导下的一场系统性遏制行动。然而,全球化走到今天,供应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单方面的“合法掠夺”,最终都会遭到反噬。中国手里的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多。伦敦如果继续沉浸在旧日帝国的幻梦里,恐怕最终只会发现,市场会用脚投票,资本会流向更温暖、更稳定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