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加沙地带的短暂平静尚未持续数日,以色列空军便再度展开军事行动。
此次空袭已导致至少20人丧生,遇难者中包含多名妇女与未成年儿童,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以色列方面指责哈马斯在遗体移交过程中蓄意造假,并发布一段据称揭露“虚假搜寻人质”场景的视频作为指控依据。
![]()
根据停火协议规定,哈马斯应通过红十字会渠道向以色列方面移交已故人质的遗体。
然而,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突然发表声明,声称所接收的遗体身份信息无法匹配,与仍下落不明的13名人质毫无关联。
随后,以色列国防军公开了一段时长约15分钟的无人机拍摄画面。视频显示,三名人员将白色裹尸布拖至一幢建筑旁,使用推土机挖掘坑洞并进行掩埋。
![]()
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后,这些人又将同一具遗体从土中挖出,整个过程均有手机录像记录。
以军明确指出:此举是精心策划的表演,旨在制造“积极寻找遇难者”的假象,实则欺骗国际舆论。该视频一经传播,迅速激起多方反应。
红十字会随即发布正式声明,表达强烈愤慨。组织强调,其基于人道初衷参与协调,却在现场发现自身被利用。
声明特别指出,在众多家庭仍在苦苦等待亲人音讯的关键时刻,伪造遗体移交行为严重违背基本道德准则,令人难以容忍。
![]()
面对质疑,哈马斯一方面否认袭击以军士兵,另一方面宣布因以色列“破坏协议条款”,暂停原定的遗体交付安排。
同时警告称,任何来自以色列方面的军事升级都将直接影响对已故人质遗骸的搜寻与回收进程。双方相互攻讦不断升级,使原本脆弱的和平框架面临进一步瓦解风险。
内塔尼亚胡随即下令对加沙实施“迅速且具压倒性力量的报复打击”。国防部长以色列·卡茨亦表态,哈马斯必须为其所谓袭击行为承担“极其沉重的后果”。
随后发动的空袭覆盖加沙城萨布拉区域及南部汗尤尼斯市,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名女性、一名男性和两名儿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与深重创伤。
![]()
事实上,这场冲突自爆发之初就深陷于彼此猜忌与信任崩塌之中。
2023年10月7日发生的致命袭击致使逾1200名以色列公民遇难,另有251人被劫持进入加沙,成为以方发起针对哈马斯全面军事行动的直接导火索。
在此之后的两年间,加沙地区累计有至少68,527名巴勒斯坦平民失去生命,170,395人受伤。如此惨烈的人道代价,使得任何和平协定都显得异常脆弱。
![]()
新闻报道截图
遗体归还成政治博弈筹码,停火协议执行陷入僵局
本轮局势恶化最令人痛心之处在于,本应属于纯粹人道范畴的遗体返还问题,如今已被彻底工具化,卷入复杂的政治角力。
依据2025年10月9日签署的停火协议,哈马斯需释放所有尚存及已故的以色列人质,相应地,以色列部队将部分撤离加沙地带。
截至周二,在协议生效时滞留在加沙的28具遇难人质遗体中,哈马斯已完成15具的移交工作。剩余13具至今未找到确切下落,而本次提交的身份不符事件更点燃了以方怒火。
更为棘手的是,第二具遗体的发现地点本身存在高度争议。该遗体出自加沙中部努赛赖特一处建筑废墟,而这正是2024年6月以色列执行特种营救任务的旧址。
![]()
当时以军成功营救出三名人质,但哈马斯坚称其余被扣押者已在交火中死亡。以色列与美国官方均否认此说法,但经地理定位技术核实的画面确认,遗体出土位置确为当年救援行动发生的核心建筑。
这一事实为“以军是否在行动中致人死亡”增添了新的疑云。巴勒斯坦卫生部门数据显示,那次突袭造成超过270名当地居民死亡,数百人受伤。
从操作层面看,若哈马斯确实策划了所谓的“仪式性移交”,则构成对停火机制的重大背离。
![]()
但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以色列以一次遗体争议为由即刻发动大规模空袭,造成20名平民死亡,这种回应方式是否合乎比例原则,值得深入反思。
仅因一次交接纠纷便触发新一轮流血事件,这种“以命抵命”的逻辑只会加剧仇恨循环,加深双方裂痕。
更何况,加沙民众长期处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生存困境中,每一次空袭都意味着更多无辜生命的消逝与苦难的叠加。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以方军事行动是否会终结现有停火安排,他坚持表示协议依然有效,并宣称总统已促成中东地区的“历史性和平成果”。
![]()
他还补充道:“这并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小规模摩擦。”此番言论看似安抚,实则充满矛盾。
若真实现了“历史性和平”,何来频繁的“小规模冲突”?此类说辞更像是为协议实际失效提前铺设退路。
![]()
归根结底,加沙危机远非单纯的战场对抗,而是植根于深层历史积怨、宗教对立与地缘政治博弈的集中爆发。
遗体移交争端只是表象,其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信任缺失与情感创伤。
以色列视哈马斯为欺诈者,认为其借人道程序作秀;哈马斯则指认以色列借机扩大打击,滥用武力优势。在这种敌意弥漫的氛围中,和平协议的落实寸步难行。
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当前紧张态势得以暂时缓解,未来仍可能因其他导火索再次引爆全面对抗。
只要双方无法建立最低限度的信任基础,任何书面协议都不过是一纸空文,随时可能被撕碎。
而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那些仍在等待亲人归来的家庭,他们的悲伤与期盼似乎注定没有终点。
这场绵延已久的冲突究竟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终结,恐怕无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