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底,全球大豆市场迎来颠覆性转折:中国正式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中粮集团敲定3批共计18万吨订单,预计12月至2026年1月装船交割。
这是2025-26年度美国大豆销售季以来中国首次下单,标志着中美大豆贸易趋势缓和。
而此前凭借中国市场红利疯狂涨价的巴西,正面临订单锐减、库存积压的困境。
![]()
这场牵动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变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采购转向,更是中国用实力诠释“买家主导市场”的生动实践。
今天标叔主要带大家了解一下近段时间以来,围绕在中、美、巴三国之间,关于进口大豆订单的事件。
01.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将对华商品关税提升至145%,作为反制,中国同步将对美进口商品关税提高至125%,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综合税率高达34%,价格竞争力彻底丧失。
![]()
自当年5月起,中国全面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转而向巴西进口,这是近30年来首次出现对美大豆“零采购”现象。
作为全球最大大豆消费国,中国每年需进口约1亿吨大豆,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
![]()
而巴西中国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后,巴西粮商开始集体抬价。
2025年4月,巴西大豆对华到岸价仅3800元/吨,到10月已飙升至4180元/吨,部分优质品种甚至突破4200元。
更不合理的是,这波涨价完全脱离市场基本面。2025年美洲大豆迎来大丰收,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巴西新季大豆产量达1.75亿吨,占全球4.27亿吨总产量的41%,供应极为充足。
![]()
涨价的核心原因是巴西出口商利用中国订单集中、旧季库存见底、新季大豆1月底才上市的“青黄不接”期,囤粮惜售抬高价格。
到10月初,巴西大豆现货溢价达到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高于芝加哥期货合约,比美国同类产品贵出1美元,即便叠加美国大豆的关税成本,巴西大豆到岸价仍每吨高出66美元。
这种“丰收年涨价”的反常操作,本质上是把中国市场当成了“冤大头”。
![]()
面对不合理溢价,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于10月22日发布公告,明确表示国内买家暂停采购2025年12月及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公告中直接点明原因是“巴西大豆的高溢价”违背市场规律。
这一决定迅速产生效果,巴西大豆后续订单几乎清零,桑托斯港的现货升水两周内下跌40美分,却仍鲜有买家问津。
就在巴西大豆陷入滞销时,市场传来重磅消息:10月29日媒体披露中国恢复美国大豆采购;10月30日,路透社证实中粮集团已向美国大豆贸易商下达18万吨订单。
![]()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大豆库存高企,截至6月1日库存量达10.1亿蒲式耳,同比增长4%,更早的3月1日旧作大豆库存更是高达19.1亿蒲式耳,库存压力使美豆离岸价显著低于巴西大豆。
此外,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五轮贸易谈判中,大豆成为核心议题,美国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为订单落地铺平了道路。
![]()
在巴西涨价、美豆未重启的空档期,阿根廷成为重要补充。
中国企业迅速响应,48小时内就敲定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这批大豆每吨价格比巴西大豆便宜至少200元,于11月装船发往中国。
02.
巴西之所以敢肆无忌惮涨价,核心是误以为中国“离不开巴西大豆”。
![]()
但事实上,中国早已为粮食安全做好多手准备,暂停采购、转向美豆的背后,是三大硬实力支撑。
中国早已建立完善的大豆战略储备体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当前大豆战略储备总量超过4500万吨,仅中储粮就持有2000万吨。
按全国大豆消耗速度计算,这些储备足够支撑国内油厂、饲料企业满负荷生产半年,即便完全停止进口,也不会出现断供风险。
![]()
2025年10月14日,中储粮公开拍卖4.3万吨大豆,成交率66.3%,成交均价3900元/吨,有效遏制了国内大豆价格跟随国际市场非理性上涨的势头,保障了食用油、饲料等下游产业的稳定,最终惠及普通消费者。
中国多年来一直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避免对单一国家过度依赖。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已成为重要供应方:
阿根廷:2025年凭借零关税政策,大豆对华出口占比从2024年的3.4%飙升至22%,成为中国第二大大豆供应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出口同比增长40%,依托地缘优势,运输成本更低,成为东北企业的重要采购来源;
其他国家:加拿大、乌克兰等国的大豆也在逐步填补市场,形成“四方供血”的稳定格局。
![]()
这种多元化布局,让巴西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垄断地位彻底被打破。2024年巴西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8%,但2025年这一比例已降至73.9%(前9月数据),且仍在持续下滑。
在进口渠道多元化的同时,中国也在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025年东北新季大豆开秤价为3600-3700元/吨,比巴西大豆到岸价便宜近400元,油厂首次大规模将国产豆送进压榨线,单月消耗量从之前的20-30万吨跃升至110万吨。
![]()
饲料企业则调整配方,将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的掺混比例从10%提高到15%,每吨饲料能节省80元成本,相当于每天减少三船大豆的蛋白需求量。
部分养殖场还在试验“无豆养猪”技术,虽未完全替代,但进一步降低了进口依赖。这些举措让中国在大豆贸易谈判中更具主动权,也让普通消费者不用为进口大豆涨价买单。
很多人疑惑,中国为什么不自己多种大豆?答案很简单:耕地资源有限,种大豆不划算。
![]()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需进口1亿吨大豆,如果全部自给,需要占用7.6亿亩耕地,而全国总耕地面积仅19亿亩。
这意味着要牺牲大量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反而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
当前中国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17个省1354个县开展试点,2023年完成2016万亩,在保持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大豆亩均产量84公斤,贡献产量160多万吨。
这种“不与粮争地”的模式,既保障了主粮安全,又增加了大豆供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03.
巴西大豆的高价策略,最终没能换来持续收益,反而将自己推向了两难境地。中国暂停采购、转向美国的举动,正给巴西大豆产业带来连锁冲击。
![]()
巴西出口商凭借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2025年1-9月中国占巴西大豆出口总量的77%以上,9月单月更是高达93%),即便价格上涨也不愿降价。
但如今中国订单锐减,新季大豆1月底上市后供应将大幅增加,价格下跌已成必然,出口商陷入“降价亏利润,不降价没订单”的困境。
巴西大豆出口的主力是大量中小农场主,他们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如今订单锐减、库存积压,收入骤减,不少农场主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
巴西农村信贷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豆种植户的贷款规模同比增加23%,其中中小农场主的负债率平均达68%。
大豆出口是巴西经济的重要支柱,2024年巴西农产品出口额达1644亿美元,占该国出口总额近一半,其中大豆贡献了核心份额。
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并非单纯的“找替代”,而是基于多重考量的战略选择,背后藏着普通人能看懂的深层逻辑。
![]()
即便扣除34%的综合关税,美国大豆到岸价仍比巴西大豆便宜,这对于控制国内生产成本、稳定物价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月,国内豆油均价已达8900元/吨,同比上涨12%,如果继续采购高价巴西大豆,食用油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
中国选择在美国农民决定明年种植计划的关键节点恢复采购,相当于给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输血”,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了谈判空间。
![]()
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政客,更注重实际利益,中国通过大豆订单能撬动其在其他贸易议题上的让步,比如降低部分对华商品关税,这正是大国博弈中“以退为进”的智慧。
很多网友对恢复采购美国大豆表示不解,认为应该继续“封杀”美豆。但事实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无法快速爆产能,全球耕地总面积相对稳定,粮食产量每年仅增长2-3个百分点。
![]()
如果中国长期不买美国大豆,美国农民明年可能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导致全球大豆供应减少,最终推高国际大豆价格,反而让中国消费者买单。
中国此时恢复美国大豆采购,既能缓解美国农民的压力,让他们继续种植大豆,保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又能让中国享受低价红利,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结语:
这场大豆贸易博弈,最终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凭借垄断地位长期牟取暴利,贸易合作的基础永远是互利共赢。
![]()
巴西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视市场规律、肆意涨价,最终只会失去最大的客户;而中国的实践则证明,只有提前布局、构建多元体系、掌握核心主动权,才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