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深耕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不仅突然宣布筹划了8个月的重磅收购案终止,还同步交出了一份大幅下滑的三季报。
收购“刹车”叠加业绩“爆雷”,让至纯科技的股价应声下跌,119亿市值面临严峻考验。
这场横跨半年多的资本运作为何戛然而止?被放弃的标的有何亮点?业绩下滑背后又藏着哪些隐忧?
![]()
8个月筹备一朝终止
2025年2月17日,至纯科技突然公告停牌,宣布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2月28日,停牌仅11天的至纯科技就披露了交易预案,明确拟收购威顿晶磷83.7775%的股份,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重组上市。
此后的8个月里,公司多次发布进展公告,让投资者对这场收购充满期待。
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8月27日公司曾披露,由于审计、评估和尽职调查工作尚未完成,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召开股东会通知,这已经为后续的终止埋下了伏笔。
![]()
10月30日晚间,至纯科技的一则公告打破了所有期待,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终止本次交易的议案。
对于终止收购的原因,至纯科技在公告中给出了明确解释:交易各方尚未就关键交易条款等相关事项协商一致,且自筹划以来历时较长,当前市场环境及相关情况较初期已发生一定变化。
为了维护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长期利益,经审慎研究后决定终止交易。
虽然公司没有披露具体是哪些“关键条款”谈崩,但结合行业惯例来看,大概率涉及交易对价、估值分歧、业绩承诺等核心问题。
![]()
毕竟威顿晶磷作为行业内的优质标的,在谈判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而至纯科技自身业绩承压的情况下,也很难在估值上做出过多让步。
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2025年以来,泛半导体行业经历了阶段性调整,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都可能让双方对交易的预期发生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进存在分歧的交易,显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终止收购成为了无奈但务实的选择。
![]()
收购终止的消息一出,立刻在投资者群体中引发热议,股吧里不少投资者表示“猝不及防”,有网友直言“等了8个月,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部分投资者担心公司战略布局受阻,选择用脚投票。
不过至纯科技也给出了后续安排: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此次终止不会对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不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同时承诺,自终止事项披露之日起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并将于11月3日召开投资者说明会,解答市场疑问。
![]()
被放弃的“香饽饽”
被至纯科技盯上的威顿晶磷,绝非普通企业,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泛半导体领域高纯电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营业务覆盖集成电路、光伏等核心领域。
从核心产品来看,威顿晶磷的实力相当突出,公司生产的电子级三氯氧磷、三甲基铝、电子级红磷等数十种产品,都是半导体制造、光伏电池生产的关键材料。
其中三氯氧磷是芯片制造中磷掺杂的核心材料,三甲基铝则是MOCVD工艺的关键前驱体,产品纯度达到99.999%以上,满足先进制程需求,部分指标接近国际龙头水平。
![]()
在技术层面,威顿晶磷拥有67项国家发明专利,涵盖高纯材料提纯、气相沉积源制备等核心技术,在部分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比如电子级红磷此前主要依赖德国默克等企业,而威顿晶磷的国产替代率已超过30%,在电子级正硅酸乙酯市场,公司位列全球第七、国内第二,能与默克、富士等国际巨头同台竞争。
客户资源方面更是亮眼,威顿晶磷已经进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国内头部晶圆厂的供应链,产品用于12英寸晶圆制程。
光伏领域则服务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等行业巨头,在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尤其在光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对于至纯科技而言,收购威顿晶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至纯科技的核心业务聚焦于集成电路领域,80%的业务集中在半导体制程设备、系统集成及支持设备,以及相关的部件材料和专业服务,在行业内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地位。
但随着泛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综合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至纯科技虽然在设备和系统集成方面实力强劲,但在高纯电子材料领域存在业务空白,而威顿晶磷在高纯电子材料领域的优势,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
![]()
按照最初的规划,通过收购威顿晶磷,至纯科技将正式导入泛半导体领域高纯电子材料业务,实现从设备、系统到材料的全产业链覆盖。
双方在业务和客户资源上还能产生协同效应,比如至纯科技的现有客户可能成为威顿晶磷的潜在客户,而威顿晶磷的客户也可能进一步采购至纯科技的设备和系统,最终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当前高纯电子材料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全球高纯电子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
至纯科技原本希望通过收购切入这个高增长赛道,抓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但这场战略布局最终没能落地。
![]()
雪上加霜的业绩暴雷
就在宣布终止收购的同一天,至纯科技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这份成绩单让市场雪上加霜。
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67亿元,同比下降10.33%,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7.5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1.74%,环比也呈现下滑态势。
利润端的表现更加刺眼,第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537.80万元,同比暴跌61.9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仅为1455.60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7%,基本每股收益仅0.12元。
从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归母净利润为8469.67万元,同比下降56.08%,扣非后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81.08%,盈利能力大幅缩水。
![]()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客户多为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单个项目规模较大导致不同报告期营业收入存在波动,同时收入减少也直接影响了利润总额。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让市场满意,毕竟31.74%的营收降幅和61.91%的净利润降幅,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波动范围,反映出公司经营层面可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从财务数据细节来看,至纯科技的现金流也不容乐观,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为7.34亿元,较年初的8.70亿元有所减少。
而应收账款则高达31.05亿元,较年初增加2.7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31%,这意味着公司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资金回笼压力较大。
![]()
同时公司预付款项达到5.08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51.4%,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业绩暴雷叠加收购终止的双重利空,直接引发了至纯科技股价的大幅波动。
10月31日,公司股价开盘后便一路走低,最终收盘下跌5.30%,报收于31.11元/股,最新市值定格在119亿元。
当天公司股票成交额达到13.19亿元,换手率高达11.03%,说明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投资者分歧较大。
![]()
从资金流向来看,主力资金呈现大幅净流出状态,当日主力净流入-1.71亿元,近3日主力净流入累计-2.38亿元,近5日更是净流出-3.91亿元,大量资金选择撤离,反映出市场对公司后续发展的担忧。
从技术面来看,至纯科技的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33.77元,当前股价已经低于平均成本,不少投资者处于被套状态。
同时股价目前靠近31.40元的压力位,若无法有效突破,可能面临进一步回调的风险。
![]()
对于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无论是短期的股价波动,还是长期的业绩不确定性,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2103组合、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等机构投资者均出现在至纯科技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随着公司业绩下滑和股价波动,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变动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可能会对公司股价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
结语
从筹划8个月的收购突然终止,到三季报业绩大幅下滑,再到股价下跌、市值缩水,至纯科技在2025年10月底经历了一场“惊魂时刻”。
但短期的困难并不代表长期的颓势,泛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依然清晰,国产替代的浪潮不可阻挡。
小李认为此事对于至纯科技既是挑战,也是反思的契机,公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夯实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在寻求外部扩张时更加审慎。
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来说,也需要理性看待企业的发展波动,既要看到短期事件带来的风险,也要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