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特雷斯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将尽,谁来接棒关系到全球治理方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气氛紧张,话题只有一个,谁当下一任秘书长。
这绝不是一般的换班,八年里,古特雷斯奔波于战火前线,踏进难民营,他在俄乌冲突,加沙人道危机这些地方多次发声,有人夸他敢讲真话,有人骂他不够强硬,可他确实常常在很多灾难现场选择站出来。就是面对美国对联合国最硬的一段时间,也能把话说到对方的议程里。
按照多年形成的默契,秘书长该是“轮到拉美和加勒比”出人。这是一份话语权分配的平衡,也是一份区域信任的积累。拉美国家这次积极布局,巴拿马放出信号,区内资深外交官忙活,想把本区候选人推上去。很多人都想的很简单:轮到我了。
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多罗西·谢伊公然宣称,要“把各地区集团的所有候选人拉来参加竞选”,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话听上去很公道,但熟悉联合国游戏规则的人知道,这不是拆一块砖,而是拆整个屋子。惯例的价值就是防止单边强推,不能把游戏变成一家独大。拉美的外交官也不乐意了,现在到我们上场了吧!
再看美国这些年对多边机制的操作,味道就出来了,合意就支持,不合意就“退群”。2017年因教科文组织“对以色列不公”而退出,停缴会费;次年退出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巴黎协定》退出、重返过山车。更扎眼的是钱:到2024年,美国拖欠联合国常规预算和维和预算的总额超过10亿美元。一边挑三拣四,一边拖着不给钱,现在又急着盯着联合国最高行政职位,这反差太大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质疑。
机制上,秘书长得先过安理会,五常握有否决权,一人摇头,整盘得重来,想强行“装人”难上加难。挡在美国前面的,是一堵难搬的墙。中国同俄罗斯在多边场合的态度很鲜明,就是支持区域轮任,并且反对把国际组织当成某国私有的东西,在秘书长人选上,中俄多次说要依照规则来做事儿,不接受单方面搞事。
而且法国虽然经常与美国站在一起,但并不轻易跟着美国在联合国里起哄。2017年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的时候,马克龙特意表明教科文组织很重要,法国外长也表示退场会损害国际合作。这种独立主张也用在秘书长人选上,美国希望“西方抱团”一把带走,现实难。
美国这次能不能成功?“唯才是举”这个口号喊得再响也没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大概率会集体发声;中国、俄罗斯握有否决权底牌;法国不会轻视的独立传统也有可能说“不”;还有不少中小国家看重规则和稳定不能忽略。谁要拆门,谁就得把账讲清楚。
这三年麻烦不断,乌克兰战争未休,难民火车穿夜而过,加沙医院停电,孩子干瘪的水袋里装着希望。联合国被拷问一遍遍的价值,古特雷斯让人着急的时候,也让人动情,在最难过的时刻,他站了出来。这是一个角色,不是技巧。所以,秘书长之争不能成为地缘政治的小把戏。关键不在于口号有多动听,而在于能让多少国家被听见,能让规则不被随意碾压。今天打破一个惯例,明天就可能打破另一个惯例;今天你打破了我的一个信任,明天联合国就只剩下一块牌子。
有人担心选举拖沓。博弈越激烈越容易拉长战线,预算难谈拢,维和行动被拖累,秘书处人事和改革议程打结。不要轻视这些“程序性”事物,很多战地一线都是靠着这根管子运送物资,协调事务的,堵一天,就是多一分的损失。也有人讲按能力说话,能力当然得有,联合国不是单打独斗,得在不同的集团之间找到平衡,得在大国的博弈当中保持中立,让小国也有自己的位置。区域轮任不是地域歧视,而是要告诉全世界,远的地方也要听到。
美国这次抛出的说法很挑情绪,听起来公正做起来却容易跑偏。历史给过警告,谁把多边当作工具,谁就没法临阵指挥。账单堆着,退出成瘾,再加一条“硬抢”秘书长,大多数人都不会答应。现实的把关线,是中俄法这道“防火墙”:多边主义,说到做到,西方内部保持独立思考。它们织成的力量不是口号,而是否决权、公开发声和对“按规矩来”的守望。有这条线在,想把联合国掰成单边工具的,三思。
回到古特雷斯,他不是完美的秘书长,但他证明了:秘书长应该是一个为全人类奔走的人,而不是一个国家的扩音器。下一位最好也是有“逆风站出来”的筋骨。至于来自哪块儿,轮任说得挺明白:这一回轮到拉美加勒比,尊重得有个底。这番看不见硝烟的角力,会让联合国走进哪条岔路?最该负责的回答,就是守住规则和信任,让战火边缘的人们,让洪水围困的村镇,让还在等待疫苗的孩子,看到一个可靠的联合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