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能想到,曾经以金融闻名的香港,如今正悄悄变身“大学城”?
最近一份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非本地学生数量较四年前翻了一番,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内地。
高学费、高租金背后,是一批批年轻人为追求更灵活的教育资源和更高起薪的选择。
这波“南下求学潮”不仅改变了香港的城市生态,更折射出内地家庭对教育路径的重新审视。
![]()
教育资源分配:从“掐尖”到“均衡”
内地顶尖高校的资源集中化问题,让不少学生感到“卷不动”,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资源分配更显均衡,以香港大学为例,2025年该校新增的“跨学科研究基金”专门支持小型实验室,年轻研究员人均可获得50万港元启动资金。
一名来自江苏的生物学研究生透露,他在港大参与的基因编辑项目,仅半年就拿到国际会议参展资格,“这在内地普通高校几乎不可能”。
专业灵活性:避免“一考定终身”
香港高校的跨专业机制,成为吸引内地学生的重要原因,2025年8月,香港科技大学推出“双学位弹性计划”,允许学生在工程、商科、社科之间自由组合专业。
![]()
一名原报考金融的广东学生,在大二时转读人工智能,毕业时同时拿到两个学位,该校教务数据显示,2025届毕业生中,拥有双学位者占比已达55%,较去年上升10个百分点。
就业优势:薪资差距成硬指标
智联招聘2025年最新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平均年薪为26万元,而香港大学毕业生首年平均年薪已达45万港元(约合41万元人民币),差距进一步拉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直接对接国际企业,例如2025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与摩根大通联合推出的“金融科技实训计划”,首批30名学员中,内地学生占比过半,实习期月薪高达3万港元。
![]()
住房压力与高校扩容
学生涌入也推高了香港的居住成本,2025年第三季度,港岛区租金同比上涨12%,各高校不得不加速扩建宿舍,香港城市大学近期收购观塘一栋商业大厦改造为学生公寓,预计2026年可提供800个床位,尽管成本高企,但一名来自浙江的家长坦言:“相比留学欧美,香港性价比更高,毕业后留港或回内地都有优势。”
结语
香港“大学城”的崛起,既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缩影,也是人才流动全球化的必然,随着高校持续优化资源分配、拓宽专业路径,这座金融之城正以教育为支点,撬动更长远的发展活力,对于学子而言,无论是追求学术突破还是职业起点,这里正成为一片充满可能性的热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