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的寒冬似乎正在加速到来。2025年10月31日,经济学家的一则预测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当前全国6.8万家预制菜企业中,五年后可能仅存约5000家,这意味着90%的企业将面临淘汰。这一论断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让本就暗流涌动的预制菜行业再起波澜。
市场数据似乎正在印证这一预言。2024年上半年,"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净利润同比下滑24.46%,扣非净利润跌幅更达38.74%;惠发食品亏损从1643万元扩大至2999万元;海欣食品的速冻菜肴制品营收下滑23.17%。行业头部企业的集体"失速",折射出整个预制菜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期。
![]()
消费者态度的转变尤为值得关注。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自发整理"拒绝预制菜餐厅"名单,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北京白领李女士的言论颇具代表性:"我宁愿多花20分钟等现炒的菜,至少能确定食材的新鲜度。"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直接冲击了预制菜的市场基础。
深入分析行业现状,预制菜市场仍以餐饮企业为主的B端占据主导地位,B端与C端消费比例约为8:2。其中,纯外卖店铺成为预制菜使用率最高的场景。这些店铺往往仅需20-30平方米的档口、电磁炉和打包台即可运营,高度依赖预制菜料理包。然而,近年来屡被曝光的"幽灵外卖"问题,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持续走低。部分无良商家甚至采用"三无"小作坊产品,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信任危机。
监管层面的变化也在重塑行业格局。2024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外卖平台相继成立专项治理团队,严厉打击无实体店、伪造地址、盗用资质等乱象。随着监管趋严,低质外卖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预制菜料理包的需求也随之收缩。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餐厅将"现炒"作为核心卖点。美团平台上已有十余万商户开通"明厨亮灶直播",部分商家还专门标注"现制现炒"信息。美团推出的"品牌卫星店"计划,京东打造的"七鲜小厨",都显示出餐饮行业正在向透明化、品质化转型。
另一方面,预制菜行业内部也在加速优胜劣汰。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为预制菜确立统一身份,并强制餐饮门店披露使用情况。预制菜也分三六九等,行业将在规范中走向分层与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中餐出海热正为预制菜行业开辟新的增长点。预制菜有效缓解了海外中餐面临的厨师短缺与标准化难题,成为中餐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在欧美市场,一些高品质的中式预制菜产品已经进入主流超市渠道,这或许预示着行业的新方向。
在这场大洗牌中,真正被淘汰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那些质量低劣、缺乏创新的落后产能。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预制菜与现制菜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餐饮生态的不同组成部分。未来的赢家,必定是那些能够平衡效率与品质、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预制菜行业从爆发式增长到深度调整,不过短短数年时间。这场行业地震的背后,是消费者意识的觉醒、监管政策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自我净化。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将一目了然。对于剩下的10%企业来说,如何在这场价值重构中找准定位,将决定它们能否穿越周期,迎来新的春天。
行业的阵痛不可避免,但长远来看,这场洗牌或许正是中国预制菜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劣币被驱逐,良币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预制菜市场,很可能会呈现出"高端品质化"与"大众普惠化"并行的双轨发展格局,而那些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企业,终将赢得市场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