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21年3月21日有一篇题为《大包干开启农村改革序幕》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小岗村人来说,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
![]()
朋友们,众所周知,小岗村二十年没过富裕坎儿确实是真的,但一夜真的过温饱线了吗?
我们先看看小岗村当时的情况吧!小岗村所在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在2019年8月30日,转发了《安徽日报》一篇题为《小岗村: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振兴勇争先》的文章,在文中提到,据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回忆,1978年小岗村20户人家115口人,全村八百多亩土地,1979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就大丰收,粮食总产量13.3万斤,油料总产量3.5万斤,当年交售粮食65000斤,交售油料20000斤。
【在这里笔者特别提醒岗粉们注意,上述数据可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回忆、并由安徽日报和该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非本人杜撰】
![]()
![]()
![]()
朋友们,就是这一组数据,从此小岗村被主流媒体宣传为“一夜越过温饱线”,“岗粉们”也为此欢欣鼓舞、并对此数据深信不疑。
那么,这样的数据足以使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吗?我们帮小岗村人算一下账吧!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温饱基本上都是靠土地,土地收成减去公粮、种子和牲口的饲料,剩下的才是口粮。请当年生产队的老前辈们在评论区留言证明一下,种子和饲料在当时是不是属于必须预留的刚需?
小岗村分田单干第一年大丰收,粮食总产量13.3万斤,当年交售粮食65000斤,还有68000斤,在那个年代农民种地都是自家预留种子,小岗村800多亩地,一亩地春秋两季要四十斤种子,八百多亩地至少需要32000斤粮食。68000斤减去32000斤还有36000斤粮食。
八百多亩地至少需要四十头健壮的牲口才能忙的过来,分田后笔者家里也曾经喂过牲口,一头牲口平均每天需要三斤饲料粮(以黄豆、玉米为主,佐系麸皮),一年需要1200斤粮食,我们就按最少一千斤饲料粮计算,四十头牲口一年最少吃掉40000斤粮食,
也就是说,小岗村1979年交了公粮、留下种子和牲口的饲料粮后,除了交售油料后还有15000斤油料外,一斤口粮都没有了。而小岗村的油料作物是花生,15000斤花生脱壳后,大约可以得到一万一二千斤花生米,分摊到115口人口中,每人约一百斤。
一夜越过温饱线?一斤口粮都没有,一年每人就剩一百斤花生米,他们怎么就温饱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