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淮地区气温骤降,颍上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内的科研团队正忙着指导当地农民通过合理施肥、及时排水帮助牧草安全度过低温期。
“牧草的质量对当地肉羊产业影响非常大。”这支队伍的领头人、草学博士黄桠锋一边仔细查看新一季牧草的生长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该团队通过对19种冷、暖优质牧草品种进行筛选与饲喂试验,成功构建了“冷季箭筈豌豆—暖季高丹草”的牧草轮作模式,使冷季牧草的蛋白质含量达到22.6%,年亩产鲜草近3吨;而暖季优质牧草的亩产鲜草产量可达到9吨。“吃新鲜可口营养丰富的草料长大的羊,不仅身体结实少生病,羊肉的蛋白质和有益脂肪酸含量也更高,口感更好。”黄桠锋说。
依托国家级试验站,黄桠锋博士团队聚焦优质牧草品种筛选与高效利用,致力于为颍上肉羊产业提供创新的绿色解决方案。
除了研究传统牧草,这支团队还努力拓展肉羊们的“食谱”。他们通过对20余种多年生豆禾牧草组合的研究,建立了以紫花苜蓿、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为主的多年生混播草地。羊群吃得花样更多,营养摄取更丰富了。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摸索出一套在混播草地放牧4小时并加日补饲2次的饲养技术,使羊只的日增重达到250克,显著提高了羊只的免疫能力、屠宰率。
团队还变废为宝地把水稻秸秆也拉进了增产“食谱”,开发出水稻秸秆与箭筈豌豆的混合饲喂技术,成功提升了羊只的日增重至227克,减少了30.1%的甲烷排放,并且羊肉的营养成分得到提升,显著改善了羊肉的嫩度、风味、口感和质地,实现种好草养成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羊”。
如今这套为绿色养殖服务的“颍上方案”日趋成熟,不仅推动了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当地绿色养殖模式树立了标杆,成为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成果。据悉,相关的农区草牧业养羊标准化生产技术已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辐射到1万余家养殖企业和家庭农场,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推动技术更好落地,团队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把实验室延伸到羊舍草场。通过大量的田间教学和科研实践,团队培养出大批复合型人才。由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荣获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一等奖,获得“水稻秸秆饲料化肉羊绿色健康饲养技术”等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黄桠锋也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本报记者 陈婉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