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美国驻曼谷大使馆前,横幅与口号声交织成抗议的浪潮。由泰国20余家民间团体组成的联盟聚集于此,矛头直指美泰近期签署的稀土供应链合作谅解备忘录,他们高举“拒当大国棋盘”的标语,直言这份协议正“威胁泰国的主权根基与生态安全”。
抗议活动由泰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协调委员会及矿产资源拥有者网络主席勒察克·卡姆孔萨克牵头,他手持协议文本向媒体强调:“华盛顿必须立刻退出这份在马来西亚东盟峰会期间仓促敲定的文件。”现场数百名示威者中,既有担忧家园遭污染的泰缅边境村民,也有资源政策学者,他们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拒绝泰国沦为大国资源博弈的“牺牲品”。
“这份打着‘供应链多元化’旗号的协议,本质是将泰国绑上美国的战略战车。”勒察克的话点出争议核心。数据显示,稀土是新能源、军工等领域的“工业维生素”,全球稀土供应链长期集中于少数区域,美国为构建自主供应链,近年全力在东南亚布局。而泰国长期奉行平衡外交政策,协议的签署让民众担心“外交独立性将被削弱”。
![]()
环保组织的焦虑更具现实依据。泰国自然保护协会现场展示的老挝南部稀土矿照片触目惊心:过度开采导致河流重金属超标,周边3000亩农田因污染颗粒无收。“缅甸、老挝的稀土矿中,非法开采占比超三成,美国通过泰国中转,无异于为环境犯罪‘洗白’。”该协会发言人补充,泰国东北部曾因小型稀土试验开采引发土壤污染,治理耗时十年仍未恢复。
勒察克进一步揭露协议“猫腻”:该协议主要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意图将泰国定位为缅甸、老挝等邻国稀有矿产的中转站。而泰国自身稀土储量仅占全球0.1%,矿石品位不足0.5%,远低于商业开采所需的2%标准。“美国看中的不是泰国的资源,而是我们的地理位置。”他强调,泰国成了资源转运的中间站,却要独自承担环境破坏与外交风险。
技术短板让泰国的“中转角色”更显被动。泰国工业部2024年报告明确,本国尚无能力将锂提炼至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的99.5%纯度,完全依赖进口技术。“我们连基础加工都做不了,却要卷入高端供应链竞争,最终只会沦为廉价通道。”
抗议尾声,勒察克带领民众宣读声明,声音响彻广场:“美国不应将泰国视为争夺关键和稀土资源的战场,我们的土地与主权不容践踏。”截至发稿,美国驻泰使馆未作回应,泰国总理办公室则表示“将认真研究民间诉求”,这场稀土博弈引发的争议仍在发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