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从来不因感情而改变方向。”
——《君主论》
![]()
2018 年6 月12 日,川总与金正恩大元帅在新加坡圣淘沙岛的嘉佩乐酒店握手、签字、留下了那幅“破冰”的画面。 当时,全球媒体蜂拥报道,谈判桌旁的光环几乎照亮了整个朝鲜半岛。人们仿佛看见战争终结、核武弃置、和平到来,但实际的效果是没有任何果效。
然而几年之后的2025年秋,当川普再次访亚洲并起初表达“非常愿意”与金正恩会面的意愿时,这一举动却成了空谈。如今,访问路线涵盖马来西亚、东京、首尔,但在平壤,却几乎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媒体几乎无声,民众几乎无感。即便是川总明言“如果他愿意,我就在韩国旁边,随时能会面”。
平壤人的“无感”与“体系自信”
![]()
美国电影人、旅行社会经理贾斯汀在平壤参访时发现,当地多数人都未曾关注川普的亚洲行程,更无“会见金元帅”这一期待。他们引用最多的一句,是金正恩本人所说:“感情是感情,政治是政治。” 这既不是冷漠,也不是嘲讽,而是一种淡然的无奈的制度自信——仿佛告诉外界:你们的峰会,我早已不用排队。
在这个逻辑里,握手和签约变成了仪式化的外壳,真正起作用的是内部权力结构的稳固与个人的满足。与其说这是无声,不如说是选择性的沉默,它昭示着一个国家对外交戏码已从“急需参与”转为“即便缺席亦无妨”。
留学瑞士的君主与王位逻辑
金正恩确实曾在瑞士寄宿学校接受教育,熟悉西式腐朽生活,也酷爱NBA、懂点英语。但正如一句古话所说:“见过世界,不等于理解世界。”生于权力顶端的人,未必会因为看见窗外风景而愿意打开窗。
在政治学上,这一点尤为常见。君主论中强调:君主首要任务不是赢得人民的喜爱,而是保住君位。阿萨德在英国学医多年,却依然维持家族专制;蒋经国在苏联培训营学习,也深知极权弊端,却并不走极端,而是试图在专制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三人都有海外经历,但他们的抉择却不在于“见识”,而在于“结构”与“利益”。留学不是变革的保障,权力稳定才是。
![]()
平壤曼哈顿”与现代化的演出
过去八年,平壤崛起了一座看似现代的城市:高楼林立、二维码支付、打车软件、餐厅酒吧,乃至交通堵塞。外媒戏称其为“平壤曼哈顿(Pyonghattan)”。但若你仔细看,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并非开放,而是稳定的伪装。
这一切,正如君主论中所言:君主若想稳固,不需让所有人参与,而需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尚可,而不至于质疑”,让少数人享受特权,而多数人在沉默中适应。于是,制裁、核威胁、外交峰会都不过是一场视觉演出,而不是政治结构的变动。
![]()
为何这一次,川总选择“忽略”?
原因很简单:2018年的握手是新闻,是突破,是焦点。而在2025年,再次会面已失去“爆点”价值。川总作为电视政治家,更关心镜头与热度;金正恩则已不再需要美国来证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两人的互动,也从“破冰”变成“可有可无”。
黑格尔有言:“历史不因个人偏好而转向。”川普与金正恩之间的旧忆或许温暖,但不足以改变半岛的现实格局。若要推动历史,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握手,而是放下掌控;而这位瑞士留学的君主,显然尚未准备放手。
![]()
稳定,是一种最昂贵的选择
今日的曹县,既不开放,也不焦虑;既不富裕,也不动摇;未来或许缺失,但也不再被怀疑。他凭借地理优势、外部靠山、内部控制,将历史停在一个对自己最“安心”的点。阿萨德见过腐朽西方,却不愿放弃绝对统治;蒋经国熟悉苏联体系,却不被那一路走到底。而金正恩,则把稳定作为终极目标。
“势不自止,人不以举,故车轮暂憩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