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刘佳慧 编辑 崔慧凯
青少年休学现象逐渐被公众关注,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就读的孩子面临休学困境,休学,不是一次完全“脱轨”,休学以后的孩子将如何重新构建自信?国内一些休学机构正在探索。
任竹晞,清华毕业,创办了一家休学机构,6年间陪伴了150位休学青少年。
2025年6月底,在北京小金鱼剧场,她举办了一场以休学为主题的展览。《出圈》来到了展览现场,听任竹晞讲述她如何理解休学孩子们的需求?用何种方式给予这些孩子们及其所在家庭以支持?
完整版视频请点击↓↓↓
我们在展览现场,见到了她的学生小鬼。小鬼讲述了自己休学的经历,她从小被“鸡娃”,初三开始休学,辗转过几个国际学校,依然无法正常上学。
她说,为了回到正轨,她会去搜各种学校的偏方。在她休学后,家人的态度,也给她带来了伤害。
任竹晞说这些休学的孩子并非“厌学逃学”,而是取得成绩需要付出过高的代价。
他们中有人看着高学历父母的生活质疑学习意义,还有孩子因 “人终有一死” 的焦虑停步。更令人心疼的是,他们常把 “我是小垃圾” 挂嘴边,却鲜有人知,不少人曾为保护同学对抗霸凌。休学不是放弃,只是这群敏锐的孩子,在试着找回生活的答案。
在任竹晞眼中,休学孩子最需要的是时间,去自我觉察、探索,慢慢恢复生命力。可不少家长却急着把孩子拉回“上学”的“正轨”,盼着他们早日找到“出路”。 家长的感受是“原来大家都在人生高速路上开,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孩子一休学,就像突然被甩到荒野,连路都没有了。
”这代家长大多靠“成绩好、考名校、找好工作”的按部就班,获得了人生掌控感。如今孩子打破这条路径,他们既想不出其它活法,也怕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甚至把“重获掌控”的期待全压在孩子“回校上学”上——可这份焦虑,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
孩子休学后,家长总焦虑于孩子的出路,却忽略了孩子当下的状态。任竹晞说,休学孩子的未来路径本就多元,有人去公立校、职高,有人选国际校、出国,甚至有孩子没初中毕业证,也能以社会考生身份先拿高中学历、再备战高考。
任竹晞说,她陪伴过的休学的孩子决定重返校园时,没想过“上学能轻松无压力”,但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许是目标领域需要学历,或许是想体验高中、大学生活,所以愿意直面挑战。
在休学主题展览与工作坊上,不同人分享了对休学的看法与经历,每段故事都藏着对成长与教育的思考。
有人曾在“不考清北就是人下人”的班级压力里,目睹高三同学割腕,自己也陷抑郁。也有人把出国做志愿者当休学选择,看似轻松,实则藏着“没人允许往下走”的挣扎。还有人感慨,若能早一点转变视角,更多休学孩子能安全“上岸”。他们共同叩问:难道这个年纪,上学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吗?休学从不是天塌了,而是孩子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
随着休学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拒绝上学”类门诊。
一些面向休学群体的教育机构,成为了许多家庭的选择。不同机构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差异极大。任竹晞说她想做的是一种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在这里,课程不从课本开始,而是师生一起聊“你最困扰的事”——关系难题、内心迷茫,这些传统学校没教的内容,成了核心课。
面对孩子休学,家庭要如何做?任竹晞表示首先要做到“理解孩子”,这对家庭关系是一个特别好的助力。
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女儿曾向她表达说“不想上学”,一个月后,孩子解释说出不想上学是因为“体育课跑步太累”,她最后还帮孩子开假条解决问题。面对“孩子就是惯的”这类声音,她表示,尊重和纵容是有区别的。教育从不是燃烧家长点亮孩子,而是一起“做人”。
任竹晞表示,越来越多孩子休学,背后藏着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下的很多做法该变了。这并非全是危机,反而蕴含着反思的机会—— 让我们重新思考 “学习到底如何发生”“人该如何成长”“成长真正需要什么”。
她坦言自己的学社不愿被简单归为 “休学中心”,这类机构看似相似,但实际鱼龙混杂,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机构上。当前社会对休学群体的支持远远不够。
值班编辑 王丹妮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