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市教育局等五部门印发
《泉州市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
一起来看
强化课程设置,保障体育课时
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力量
丰富活动形式,营造体育氛围
完善保障机制,夯实体育基础
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泉州市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泉州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措施。
一、强化课程设置,保障体育课时
1.保证锻炼时间。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大课间时间不低于30分钟,鼓励各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能活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课间15分钟改革,杜绝华而不实的课间活动模式。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严禁随意挤占体育课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未达标学校须制定分阶段推进计划,确保“十五五”期间全域落实。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每周4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必须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要求执行,保障学生锻炼时间。
2.丰富课程内容。小学、初中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纳入课程内容,高中至少开设两项“三大球”模块教学,细化评估标准并增设量化考核指标。各地要按照“一县一品”建设要求,由教育科研机构牵头,组建专家库,鼓励开发地域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内容,每学期不少于18课时。逐步普及游泳项目并纳入学校课程,倡导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并掌握游泳技能。
3.创新教学模式。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构建“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体系,强调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积极采用“小老师”等有效教学手段。设立运动安全防护加油站,配备必要的医疗物资,确保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广分层教学模式,1至2年级注重“兴趣化”,3至9年级注重“多样化”,高中阶段注重“专项化”,推行大单元教学和选项走班制等教学改革措施。
二、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力量
1.扩充师资队伍。加大体育教师招聘力度,按需制定计划,确保配备充足。探索建立兼职体育教师制度,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取得相关资格后转型兼职,实现“一岗多能”。加快设置学校教练员岗位,学校可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省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自评定结果公布后3年内,必须新增1个及以上编制用于专职教练员岗位,招聘一级及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的退役运动员,专岗专用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逐步推动各地各校设置体能教练岗位,引导学校科学训练,提升训练效果。
2.提升专业素养。依托高校、体校、教育科研机构等资源,实施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各地教育、体育部门每年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分层分项目开展周期性全员培训。其中,对每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每年提供至少一次体育师资培训机会。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以体育智”素养提升展示交流活动,邀请专家、优秀教师开展讲座和示范课,传授先进理念和方法。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专业视野。
3.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体育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组织课间活动每天计1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计2课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每班每学年计8课时、课余运动队训练每次计1课时。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遴选表彰中,体育教师须占一定比例。落实体育教师服装费每人每学年不低于500元标准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提高费用标准。
三、丰富活动形式,营造体育氛围
1.搭建运动平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试验区优势,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多形式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推动各县(市、区)选定1所符合条件的学校建设县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监测中心,搭建市级监测平台,每年对学生体适能、视力水平进行全覆盖监测,并开展随机抽测,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2.健全赛事体系。构建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统筹竞赛计划。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单项赛事。各地按“一县一品”建设要求,建立区域特色学生体育赛事体系。各校每学年举办1场田径运动会及1场全员参与的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2场运动会比赛结果作为衡量班主任体育工作绩效评价系数。积极开展班级赛事,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赛机会,小学每班每学年不少于3场、初中不少于2场、高中不少于1场。各省级体育传统特色校须发挥示范作用,组织对应项目校际比赛,按规定参加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组织的对应项目赛事,连续2年未参加的,报请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取消命名资格。
四、完善保障机制,夯实体育基础
1.优化场地设施。加大体育场地设施投入,逐步改造完善现有学校条件。鼓励具备条件学校引入AI技术,推进包括智慧操场、智慧体测室等项目的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探索片区学校间,学校与体校、社区体育场馆及公共文体设施合作共享机制。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督促有关学校持续做好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完善体育场地管理制度。盘活校内闲置游泳馆等体育场馆资源,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对长年闲置的体育设施、设备、场馆等资源,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的学校,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追责。推动闲置学校转型改造为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心,服务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升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2.落实经费保障。完善体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教学、训练、竞赛、师资培训、场地建设与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依法对学校进行资助、捐赠或提供体育服务。
3.加强安全管理。将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强化安全应急演练,健全运动意外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定期排查场地器材隐患。鼓励具备条件学校为参赛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减轻学生和学校的安全顾虑,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4.深化体教融合。深化泉州市青少年体育人才“一条龙”贯通培养试点成效,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升学机制,稳步推进培养链条向大学学段拓展。建立“市队校办”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从省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或“一条龙”试点学校中遴选确定“市队校办”试点中学,允许试点中学高中部就试点项目,通过自主招生面向全市招收优秀拔尖体育人才。鼓励学校向市级、省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苗子,探索推进学校体育教师享受输送奖励。严格实行资格审核与公示,建立人才档案库,记录训练、竞赛及体质数据。各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要创新体教融合模式,推动中小学校与体校合作办学办训,体校与省级体育传统特色校结对子,畅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逐步优化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校学籍管理模式。推进中小学校选派教师进体校开展文化教学,体校选派教练员进中小学校指导专项训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五、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1.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课程开设、活动参与及教师教学质量等作为核心指标,确保评价维度全面、指向清晰。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及家长评价等多元化方式,客观精准评估学校体育工作成效。创新引入“体育+科技”模式,推广智能AI体测识别系统,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电子档案,动态追踪成长数据,实现评价精准化。
2.强化督导检查。结合“两项创建”和“两项督导”,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重点对课程开设、课时落实、师资配备、场地建设及学生体质健康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结果通报制度,对于弄虚作假、实施“阴阳课表”及政策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学校,一经查实,进行通报、严肃问责,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各项措施稳妥有序推动,全面提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来源:泉州市教育局、泉州政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点亮和
转发告诉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