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储芯片市场近期呈现显著升温,自9月起价格便开始上扬,尤其进入第四季度后涨幅进一步扩大。
下游厂商纷纷加大备货力度,部分生产企业的产线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却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供不应求局面。
本轮存储芯片价格大幅上涨,是多重因素在全球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全球主要存储芯片厂商为追求更高利润,将大量产能转向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高端芯片,导致传统存储芯片的供应量明显收缩。
另一方面,存储芯片行业本身具有周期性特征,在经历前期价格持续低迷后,厂商主动采取减产和去库存策略,加速了市场供需关系的逆转,从而推动行业迈入价格上行周期。
据某半导体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存储芯片现货市场的价格普遍上涨60%至80%,部分热门型号的涨幅甚至高达100%。
由于存储芯片应用领域广泛,下游需求持续释放,未来市场潜力依然可观。
业内分析指出,考虑到当前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持续紧张以及行业整体处于上行周期等多重因素,预计存储芯片价格的强势表现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存储芯片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此前,由于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下跌,厂商陷入亏损。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采取了 “减产去库存” 这一标准动作。
当供给被主动压缩到临界点,而需求(即便是平稳的需求)依然存在时,供需天平瞬间倾斜,价格触底反弹。这是产业周期的自然规律,也是市场自我修复的体现。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周期的“去库存”阶段,被全球主要厂商以一种近乎“卡特尔式”的默契所强化和加速。
大家步调一致地削减传统产能,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亏损,更是为了一场蓄谋已久的 “供给侧革命” 。其目的,就是强行、快速地结束下行周期,并为接下来的价格暴涨铺平道路。
不过,如果仅仅将原因归结于周期性复苏,那就忽略了本轮涨潮中最汹涌的暗流——AI带来的“产能虹吸效应”与“价值再分配”
这才是本次事件最核心的驱动力,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價值链和资源分配方式。
人工智能
传统的DRAM(如用于手机、电脑的内存)和用于AI训练的HBM在物理结构和制造工艺上截然不同。HBM通过TSV硅通孔技术将多个DRAM芯片像摞积木一样垂直堆叠,并与GPU封装在一起,实现了远超传统内存的带宽。
生产HBM不是在现有产线上“切换个开关”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全新的、更复杂的工艺、设备和材料。当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将大量尖端产能和研发资源转向HBM时,它们不仅仅是在“调整产品结构”,而是在物理上挤占了传统DRAM的产能。
这是一个 “产能虹吸效应”——高端、高利润的HBM像一个黑洞,吸走了原本可以用于生产普通内存的晶圆、先进制程和工程师精力。
而且,在AI时代之前,存储芯片更多被视为一种大宗商品,其价值体现在“每GB成本”。
厂商间竞争的是规模和效率。
而现在,存储芯片的价值链不一样了。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直接决定AI算力效率的HBM,它不再是商品,而是高附加值的核心系统组件。
其下是服务于数据中心SSD的高耐久性NAND Flash。
最底层的,才是我们熟悉的消费级内存和闪存。
所以,本轮涨价,本质上是产业价值从金字塔底层向顶端的“价值再分配”。
厂商们主动“抛弃”低利润的底层市场,并非因为需求消失,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价值高出数倍的需求洼地。下游厂商争相备货,正是恐慌于这种“底层供给被永久性抽离”的未来。
如果我们再挖一挖,会发现驱动需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还有政治与战略。
从“Just-in-Time”到“Just-in-Case”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全球供应链信奉的是准时化生产,追求零库存以最大化资金效率。
但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紧张和科技制裁之后,整个产业界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大家开始追求 “以防万一” 的供应链安全。
对于中国等地区的下游厂商而言,囤积存储芯片不再仅仅是应对价格上涨的商业决策,更是一种构建战略安全库存的地缘政治行为。
这种由 “安全冗余” 驱动的新需求,是具有价格弹性的。
即使价格持续上涨,为了保障生产连续性和国家安全,部分需求也不会消失,这反过来又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地板”,使得本轮上行周期可能比以往更持久、更坚韧。
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全球科技霸权的“存储维度”也开始有变化了。
存储芯片,尤其是HBM,已成为AI算力的关键基石。
谁控制了先进存储的产能和技术,谁就在AI军备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因此,本轮涨价和产能转移,也是全球科技巨头和国家间,在战略资源层面进行博弈的体现。
它加剧了全球科技供应链的“阵营化”趋势,拥有存储芯片自主生产能力的地区,将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获得巨大的战略主动权。
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一次简单的存储芯片涨价,而是由“AI技术”作为核心引擎,以“产业周期性调整”为表象,并被“地缘政治重构”大幅加速的全球高科技产业链。
从短期看,我认为价格强势将持续,因为HBM的产能爬坡需要时间,而地缘政治带来的安全需求方兴未艾。
在中期的话,首先,大概是巨头们会持续扩大HBM和高端存储的资本开支,但资本是有限的,这可能导致传统存储芯片的产能结构性短缺常态化,那么,消费电子产品的成本可能会因此承受长期压力。
长期而言,是一个好事。
这将强力刺激中国等国家加速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全产业链自主攻关。
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打破“产能虹吸”带来的战略桎梏。
一场围绕存储芯片,特别是HBM的全球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理解这一点,远比追踪每日的报价涨幅更为重要。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