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实为男性”
这种说法在外媒网络发酵数年之久,如今终于走进法庭。
十名涉嫌散布该虚假信息、对布丽吉特实施网络欺凌的被告,非但没有认罪,反而当庭质问 “现在讲笑话也需要许可证了吗?”。
对方声称审判侵犯了言论自由。
这场看似荒诞的诉讼,不仅让 72 岁的布丽吉特再次被恶意揣测包围,更将法国社会推向了言论自由与网络霸凌的激烈辩论中。
当 “幽默” 成为诽谤的借口,公众人物的隐私被肆意践踏。
庭审现场,包括公关人士奥雷利安・普瓦松 - 阿特兰(网名 “佐伊・萨根”)、灵媒德尔菲娜・J(笔名阿芒迪娜・罗伊)在内的十名被告,纷纷为自己辩护:有人称只是转发了 “有趣” 的评论。
有人坚称分享内容是为了 告知公众”,甚至有被告直言 “发条推文都可能被送上法庭”,将自己塑造成 “思想自由的受害者”。
但检方提交的证据却揭露了真相,该团伙协同发布数百条帖子,不仅捏造布丽吉特的性别,还将她与马克龙的婚姻污蔑为 “恋童癖”,形成了有组织的羞辱诽谤行动。
![]()
这些所谓的 “幽默”,不能成为免责的挡箭牌。
法国法律早已划出了明确边界。根据法国刑法第 226-10 条和第 323-1 条,网络骚扰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同样需承担刑事责任。
主审法官在庭审中明确指出,这些持续的恶意言论已导致布丽吉特 “身心健康严重恶化”,她在警方证词中提到,出访外国时频繁被问及相关谣言,该说法已成为 “各国元首配偶皆知的传闻”,严重影响了法国的国家形象。
而这并非布丽吉特首次维权,2022 年她就曾起诉德尔菲娜・J 诽谤,而此次案件中,多名被告早已与阴谋论圈子深度绑定,其行为绝非单纯的 “开玩笑”。
![]()
谣言的源头是一起蓄意的网络攻击。
巴黎高级公务员特里斯坦・博姆透露,2024年9月对布丽吉特财务报告的例行审计中,发现其税务账户信息被黑客篡改,姓名被改为 “让 - 米歇尔・马克龙”,性别也被篡改为男性。
这一侮辱性改动被阴谋论者抓住把柄,与此前法国博主阿芒迪娜・罗伊、娜塔莎・雷伊 2021 年发布的虚假视频结合,迅速在网络发酵。
![]()
而真正让谣言走向全球的,是美国右翼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 ,在2024年3月高调宣称 “愿以职业生涯担保” 谣言属实,即便马克龙夫妇提起诉讼,她仍嚣张要求对方进行医学检测。
一则毫无根据的虚假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全球性的羞辱运动,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与极右翼势力的刻意炒作。
欧盟《数字服务法案》明确要求平台对有害内容承担审核责任,但在这起事件中,相关虚假帖子在多个平台持续传播数月才被清理,反映出平台监管的漏洞。
同时马克龙夫妇的婚姻背景也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1992年,17岁的马克龙与 41岁的戏剧老师布丽吉特相恋,这段相差 24岁的关系在保守的天主教社区引发巨大争议,布丽吉特曾坦言 “子女们承受了无数流言蜚语”。
极右翼势力正是利用这种争议,将婚姻问题与性别谣言绑定,试图抹黑马克龙政府。而布丽吉特的隐忍与坚持,却成了造谣者持续攻击的目标。
面对这场无休止的霸凌,马克龙夫妇始终没有沉默。
除了在法国起诉十名被告,他们还于2024年7月在美國特拉华州对坎迪斯・欧文斯提起诽谤诉讼,提交了长达 218 页的诉状,指控其 “系统性传播谎言,助长全球羞辱运动”。
尽管此前针对罗伊和雷伊的诽谤诉讼一审胜诉后被上诉法院以 “言论自由” 为由推翻,马克龙夫妇仍坚持上诉,誓要追究到底。
布丽吉特在接受《巴黎竞赛画报》采访时表示:“这些谣言不仅伤害了我,更伤害了我的家人和国家,我必须站出来捍卫真相。” 这场跨越国界的维权之战,能否为公众人物的网络权益划出清晰红线?
![]()
被告的支持者聚集在法庭外,举着 “捍卫言论自由” 的标语,声称政府在 “压制异议”,而更多民众则通过请愿、社交媒体发声,支持布丽吉特维权。
言论自由从来不是伤害他人的 “免罪金牌”,幽默更不应成为诽谤的遮羞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