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在血管中精准“导航”,为肿瘤治疗开辟新路径。近日,我院影像介入专科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刘敬禹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实施首例无鞘微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更标志着我院在肿瘤介入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为更多癌症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
困境:
高龄患者遇治疗难题,常规方案有局限
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此前因肝区异常不适就医,检查发现肝内存在巨大肿物。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他被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这一结果让整个家庭陷入焦虑。
为控制病情,患者先接受了2次常规介入治疗,病情得到部分缓解。但医疗团队并未止步——为进一步提升疗效,计划采用“留置动脉导管缓慢给药”方案,通过36-48小时持续输送药物,让药效更持久地作用于肿瘤。
然而,常规留置导管技术却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容易引发入路血管闭塞、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健康带来额外风险;另一方面,患者需全程卧床制动,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决,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能不能找到一种既保证疗效,又能让患者少遭罪的方法?”刘敬禹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个问题。
破局:
学术积累转化临床,果断尝试新技术
转机,源于一次学术交流。此前,刘敬禹在参加学术会议时,了解到“无鞘微导管技术”——这项技术无需借助导管鞘,能有效减少对血管的刺激,不仅能降低血栓风险,还能让患者术后摆脱卧床束缚。
想到此处,刘敬禹立刻行动:他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耐受度等因素反复评估,发现无鞘微导管技术的优势恰好契合患者需求;同时,他也对团队的技术和自身能力进行了全面考量——凭借多年介入治疗经验,他完全有信心精准完成微导管的定位与操作。
经过多轮论证,刘敬禹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我院首例无鞘微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用创新技术为患者开辟治疗新路径。
实操:
精准操作保安全,患者体验大提升
手术当天,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刘敬禹精准选取患者右侧肘部肱动脉远端作为穿刺点,以微穿刺针小心翼翼穿刺后,置入微导丝;随后沿微导丝缓慢送入微导管,在导丝导管紧密配合下,充分利用DSA 路途技术及工作位角度等技术,确保导管精准定位。最终,成功将微导管送入肝动脉内,并顺利造影。整个过程患者无明显不适,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通过微量泵接受精准药物输注。药物输注完毕后,医护人员仅对穿刺点稍加用力压迫,便实现了快速止血,无需复杂的止血操作。
更让患者惊喜的是,术后他不用再卧床制动,能自由下床活动、吃饭、散步,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没想到治癌症还能这么轻松,一点不耽误正常生活!”患者的由衷感慨,成为对团队技术与服务的最佳认可。
![]()
![]()
优势:
四项核心亮点,肿瘤治疗添“利器”
此次无鞘微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现了该技术的显著优势:
护血管:无需导管鞘,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与损伤,有效避免入路血管闭塞,守护患者血管健康;
防血栓:微导管材质柔软,与血液接触面积小,大大降低血栓形成几率,提升治疗安全性;
定位准:微导管可精准固定在病灶供血动脉内,基本不会发生移位,确保药物“精准打击”肿瘤,提升治疗效果;
体验佳:患者术后活动自如,无需长期卧床,彻底摆脱常规治疗的束缚,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展望:
学科创新不停步,守护健康再出发
首例无鞘微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的成功,不仅是我院影像介入专科技术创新的生动缩影,更体现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们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更要让患者有尊严、舒适地接受治疗。
未来,我院影像介入专科将继续紧跟国内外医学前沿,不断探索新技术、新项目,把更多“学术上的可能”转化为“临床中的实效”。我们将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精准、安全、舒适的治疗方案,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帮助爆料/商务合作
请电话联系:1321025071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